历史上的今天
阿诺尔德·勋伯格(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
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
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阿诺尔德·勋伯格
推荐作品:《升华之夜》
读后感
穿透心灵的音乐
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刻苦自学成才。
虽然家境贫困,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艺术的追求。
正是应了那句话,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勋伯格也是经历了很多的艰辛才最后取得成功。
他热爱音乐并且享受音乐带来的一切。
他是一位具有创作精神的作曲家,虽然他的很多作品引起很大的争议,但是他对音乐所进行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音乐创作大概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如《升华之夜》,《古雷之歌》等:第二个时期是“浪漫主义”时期,如《月光下的徒埃罗》,《管弦乐五首》。
用音乐表达一种情感,用音乐展现一种诗情画意。
我想他做到了,他使音乐有了灵魂。
《升华之夜》可以说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一对情侣行走在枯枝寒冷的林中,明月挂在高高的橡树枝上,女人怀有别人的孩子,在罪恶感与期待为人母之乐间挣扎……最终男人亲吻她的脸颊,说亲爱的你看世界如此皎洁明朗,你就想明月将我照亮……”这是一段描写《升华之夜》场景的句子,多么唯美的画面,多么真挚的情感,似乎可以将世间的一切罪恶消除。
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就像是在倾诉,使人们都被它所吸引,乐曲在刚开始的部分听起来似乎不太和谐,但是其中似乎有一种穿透复杂情绪的美妙,接下来小提琴的旋律又让人感到刺痛和温柔,音调的升降十分自然能够明显的感到没有滥情,没有主观的刻意。
惆怅与期待的感觉越发的尖锐,似一首抒情的诗。
戏
剧性的情感崩裂,犹如“银瓶炸破水浆迸”。
和弦配着琴声在回忆中搜索,那种飘渺的意识似乎就在身边但却无法捕捉到,常常使人眼里含着泪水。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可以和心灵相通。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这其中渗透了作者的思维和灵感。
听完《升华之夜》这首曲子想起尼采说过一句话“比你的梦更属于你的东西是没有的”有的人可以将一个故事写成诗歌,但是勋伯格可以将一个诗歌编制一个真实的梦,在梦境里似乎是与“无意识”的一次美丽邂逅。
可以说音乐是一种直击人心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