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针灸医学新思维(经筋与阳陵泉)
针灸医学新思维(经筋与阳陵泉)
(6)泌尿系绞痛:泌尿系绞痛是泌 尿系结石的主要症状。病位在肾和膀胱, 涉及肝脾。绞痛发作时,阳陵泉宜急刺2 寸左右,行大幅度、快频率提插、捻转 泻法,或接电针以连续波、快频率强刺 激,或以5~10%葡萄糖液5ml左右穴位注 射,对泌尿系平滑肌以及膀胱括约肌有 良好的抗痉挛作用。
谢谢! Thanks!
3.阳陵泉治疗内脏病症的具体应用 (1)胆绞痛:胆绞痛是急性胆囊炎、胆石 症、胆道蛔虫病的主要证候。阳陵泉属足少阳 胆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当为疏肝利 胆、行气镇痛之第一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 刺阳陵泉可以加强胆囊的收缩频率和力度,促 进胆汁分泌,有利于结石的顺利排出,对奥狄 氏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操作时直刺2寸 左右,行提插、捻转泻法,动留针30~60分钟, 或以连续波、快频率电针强刺20~30分钟。
(一)十二经筋入内脏
关于十二经筋是否入内脏的问题, 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十二经筋的主体 结构是机体外周的筋肉系统,但并非不 入内脏。因为部分经筋除了在体表聚结 外,也进入体内散络,形成有关脏腑的 组织结构(如内脏系膜、平滑肌等), 只是与脏腑没有属络关系而已。
据《灵枢· 经筋》篇的记载,手太阴 、手厥阴经筋病候中的“息贲”,就类似 现代临床中的肺积、肺痈等病证;手少 阴经筋病候中的“伏梁”,就相当于现今 的胃痛、痞块等证。其它诸如心肌、胃 肠平滑肌、胆道括约肌、膀胱括约肌、 输尿管腔等也均由经筋构成。
现今公认的看法,认为经筋相当于现代解 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例如 《辞海》释为“大筋、小筋、筋膜”(包括韧 带、肌腱等)。《说文解字》对“腱”的解释 为“筋之本也”。笔者认为:经筋所包含的组 织结构远不止这些,还应包括诸如皮下脂肪、 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和部分神经实体结构。
经筋入内脏,相当于内脏系膜、内脏平滑 肌,其论已如上述。我们还可以从《黄帝内经》 中找到它类似于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依据。 《灵枢· 经筋》篇说:“手太阳之筋……弹之 应小指之上。”阳明经筋与面瘫;“足少阳之 筋……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 ‘维筋相交’。”
1.阳陵泉治疗范围古今文献复习 关于阳陵泉的主治,古今文献均只 记载了肝胆病和下肢痿痹方面的系列证 候,完全没有涉及到其它内脏病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胆合 入于阳陵泉,胆病者,善太息,口苦, 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喉中 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 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 泉。”
2.对筋会阳陵和经筋入内脏的初步认识 “筋会阳陵” 之说,首见于《难 经· 四十五难》,但未详其因。笔者认为: 筋会阳陵,其由有三:一因阳陵泉是足 少阳经腧穴,又为胆腑的(下)合穴, 主治腑病,而胆与肝相表里,肝主筋, 故阳陵泉与筋有密切关系。二是阳陵泉 位于膝部,是足三阳经筋、足三阴经筋 结聚之处。三是阳陵泉主治经筋病,诸 如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痛、筋脉拘 急、抽搐、腓肠肌痉挛以及各种扭伤等 有着独特的疗效。
(5)遗尿或尿潴留:遗尿或尿 潴留都缘于膀胱括约肌对尿液的调 节失控。《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而这里所谓膀胱的“不利”、“不 约”,其实就是膀胱括约肌对尿液 的控制能力。
膀胱括约肌也是属于经筋的范畴, 作为筋之会穴,阳陵泉对其紧张或 松弛程度均有一定的调治作用。而 作为宗筋之主的肝(经),在其 “所生病”中也有遗尿和尿闭,就 是对阳陵泉能够主治遗尿或尿潴留 最好的佐证。
一、十二经筋新解及“筋会阳陵”针灸临床新用 十二经筋,首见于《灵枢· 经筋》篇,即十 二经脉之气聚结于体表筋肉、骨骼、关节的体 系。隋唐时期著名医家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 内经太素》中有“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 入五脏六腑”的引申和阐发。此后历代针灸文 献(包括现代中医药高等院校的《针灸学》教 材)以及《辞源》《辞海》《汉语字典》等都 受其影响,认为经筋只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 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并把十二经筋 不入内脏作为其主要特点之一。由此而引出的 “筋会阳陵泉”也就只治疗体表肌肉、肌腱、 韧带的有关病症(胆道病变除外)。
(二)十二经筋并非只是肌腱韧带 “筋”的含义,我国汉代最早的辞书《说 文解字》释为为“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 量的筋肉(“竹子头”的寓意)。经筋就是机 体筋肉系统的总称,隶属于正经,为十二经脉 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故按十二经脉的循行 部位予以分类。每一条经筋主要连系同名经脉 循行部位上的若干肌肉群,而与脏腑没有属络 关系(并非不入脏腑),故仅以十二经脉之意 按手足、阴阳命名,而不冠以脏腑名称。
(4)膈肌痉挛:膈肌痉挛中医称 “呃逆”,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 动,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音短 而频、令人不能自控为主要特征。针刺 止呃的穴位很多,但直接与膈肌密切相 连的却只有膈俞(膈之背俞)、阳陵泉 (筋会,膈肌古称“贲”,乃诸多经筋 所结之处)。故针刺阳陵泉缓解 剖中的尺神经的例证:日常生活中,我 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弹及或碰撞肘关节尺 骨鹰嘴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时,就 会有触电感从肘尖放射到小指端,手太 阳经筋的分布与尺神经的分布相一致, 手太阳经筋“弹之应小指之上”与弹拨 尺神经的反应相一致。
后者则与中枢神经对机体的运动、感觉呈 左右交叉、上下颠倒的支配形式完全吻合(即 一侧脑部受伤,会导致对侧肢体瘫痪)。只不 过《黄帝内经》是将椎体交叉现象称之为“维 筋相交”而已。而经筋的系列病证如筋脉瘈纵 抽搐、角弓反张或弛缓不收、瘫痪失用,面肌 麻痹、口眼歪斜等均属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 疾病。
《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 陵二穴堪可攻。” 《针灸大成》:“主膝伸不得屈,髀 枢膝股冷痛,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 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 吤然,头面肿,足痉挛。”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阳陵 泉治痹偏,兼治霍乱转筋痛。”
《针灸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4版教材): “下肢痿痹,脚气,口苦,呕吐,胁痛。” 《针灸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版教 材):“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 黄疸,小儿惊风。” 《腧穴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1版教材):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 ,膝肿痛,脚 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破伤风。”
《针灸甲乙经》:“胆胀者,阳陵泉主 之„„胁下榰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 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 之。” 《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阳陵泉治膝伸 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阳陵 泉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 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满胸中,举足不能起, 坐卧似衰翁。”
(2)心绞痛: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 要症状。急性发作时,若在内关、郄门、 阴郄、巨阙、膻中等常规处方基础上加 用阳陵泉,直刺1~2寸,行提插、捻转 泻法,对心脏平滑肌绞痛有明显的舒缓 作用,能较好的协助常规腧穴行气通阳、 化瘀止痛。对因心绞痛引起的胁肋放射 痛更能发挥舒经活络作用。
(3)胃肠痉挛:胃肠痉挛是由于胃 肠平滑肌突发性痉挛而产生的胃脘部或 腹部剧烈疼痛。除脘腹部疼如刀绞外, 腹直肌多呈挛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可取中脘、梁丘强刺泻法,阳陵泉宜大 幅度提插、捻转,或加用电针强刺激, 以助中脘、梁丘通调腑气、止痉镇痛。
所以,完整地说,经筋所指的 范围,应包括骨骼、肌肉、皮下脂 肪、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和部分 神经实体结构。
(三)阳陵泉针灸临床新用
阳陵泉,穴出《灵枢经》,为 足少阳胆经(下)合穴,也是筋之 会穴。位于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 头前下方凹陷中。笔者在针灸临床 中,突破阳陵泉传统治疗肝胆疾病 和下肢痿痹的局限,广泛用于治疗 内脏多种病症,大大提高了本穴的 临床适应范围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