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学习:苗族的舞蹈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
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
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
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
“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
性舞蹈。
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
大鼓。
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
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
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
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
然后,众人便在鼓点
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
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
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
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
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
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
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
扮演猴子的舞者可
用拳击鼓,也能够槌击鼓。
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
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
舞蹈时,先由一名少
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
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
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
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
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
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
舞蹈动作
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
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
这种“鼓舞”
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
该舞男女均可
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
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
边表演规定套路。
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
鼓面位置,再实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
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
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
至今贵州省黔南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
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
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
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
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
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
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
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