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邓富江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Deng Fujiang, Standing Vice President & Secretary General China MeatAssociation1965年毕业于西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期分配到商业部工作。

近40年来,一直在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冷藏加工管理局、副食品局、食品局、中国食品公司、中国食品集团公司从事肉类食品、副食品类的经济、技术、加工、进出口及企业管理工作。

曾任办事员、副处长、副经理、经理、副总经理等职。

2004年为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肉禽蛋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10月获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SAC颁发“从事标准化工作二十年以上荣誉称号”证书;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审专家。

Deng Fujiang graduated from the Northwest Financial Institute in 1965. He majored in IndustryEconomy Management. He was a commissioner and the Vice Director in the meat, poultry and eggproducts technical sub-committee, and the National Food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Committee in 2004. He was awarded the certificate of “honored title for engaging instandardization work for more than 20 years ’’by SAC, the National Standard AdministrationCommittee in October of the same year. He is also an assessment expert in China International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mpany.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肉类经济可持续发展——2007年中国肉类行业发展评析回顾2007年,对中国肉类行业来说,是备受关注、很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成长与震荡、发展与困难并存。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为中国肉类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与经济的转折,探寻一条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道路,强化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已经严峻地摆在业界面前。

一、中国肉类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当前,中国肉类行业不论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在一般产能上都已经位居世界前茅,对世界肉类经济发展举足轻重。

但是,在其生产方式、生产结构、保障体系等方面还比较脆弱。

2007年猪肉价格快速、大幅上涨而引发的CPI上涨,乃至隐现全面通胀的威胁,说明我国肉类行业的发展基础还相当薄弱。

过去长期不引人注意的肉类产品,已经从一般的“副食品”上升到对宏观经济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地位。

以2007年现价计算,肉禽蛋产值占GDP4.7%;占第一产业产值40.1%;市场商品交换占肉类产值49.1%;工业加工销售占市场商品交换的59.8%;占肉类产值的29.3%。

首先,肉类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暴露出我国养殖业目前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增长。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其中又以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为最。

到2008年1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7.1%,食品类上涨18.2%,其中猪、牛、羊肉价格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68.2%、50.1%和40.8%。

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8.7%,再创11年以来新高。

涨幅最高仍为食品,达到23.3%;其中,肉禽及制品上涨45.3%,猪肉价格上涨仍达六成多(63.4%)。

对于肉类产品价格上涨,人们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由饲料价格上涨及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诸多重大的制约因素,除饲料资源外,在动物疫病、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科技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肉类的商品需求正在加速上升,而肉类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难度已经明显加大了。

2007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9379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45%。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和11.4%。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2%和9.5%;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比上年末减少669万人和709万人。

2007年,我国城镇就业新增1204万人;城镇投资增长25.8%,农村投资增长19.2%;全国净减少耕地4万多公顷。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农业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庭院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农村散养户快速退出养殖业,而现代化的规模饲养方式未能相应跟进,结构性断裂的缺口不能得以弥补,导致养殖总量下降,最终造成供求上的失衡,猪肉价格迅猛走高。

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扶持和干预措施,但由于释放的效力还比较缓慢,至今猪与粮比价、仔猪与猪肉比价、毛猪与猪肉比价还处于不合理的范围,2007年肉类产量686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3.2%,主要是猪肉减产,产量为4287万吨,下降了7.8%。

这种情况表明,为了持续提高肉类产品生产能力,满足市场供应,必须加速并有效地对我国肉类资源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进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

其次,食品安全引起全球关注,成为十分敏感的焦点问题。

由于肉类产业链长,加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差异较大,我国肉类产品质量不安全的倾向多有发生。

随着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特别是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的焦点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除加快相关立法、制定完善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外,于2007年8月由国务院启动了为期四个月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将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作为八项任务之一,由商务部牵头,会同公安部、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5部门联合开展。

据资料显示,在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619624人次,整治重点区域39920个,检查定点屠宰厂(场)145880次,关闭不符合要求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1304家,关闭违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423家,取缔私屠滥宰窝点7596家。

当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如何提高猪、牛、羊、禽、蛋等肉类禽蛋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万无一失,正在成为我国肉类食品工业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一个关键时期。

第三、中国肉类产品进出口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7年,我国肉类出口91.9万吨,下降了15%,其中猪肉出口下降了37.3%;而肉类进口达到134.7万吨,增长了57%,其中猪肉进口增长了116.22%。

这一变化是历史性的,一举改变了我国肉类总量出口大于进口的局面。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分析,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时,收入的增加和肉类消费的增长呈现强烈的正相关。

我国的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现在只有1/10的城里人肉类消费出现下降,90%以上的中国人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

特别是农民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

2007年我国肉类进出口数量的重大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我国肉类消费市场需求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肉类产品曾具有的原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而世界贸易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日益提高,我国肉类工业发展正面临着贸易市场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第四、肉类工业发展受制于融资瓶颈的问题更加突出。

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按实际水平计算,自2005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75%。

2007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并非由粮食减产引起,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一些新经济体更加富有,人们的饮食结构有所改变,对农产品尤其是肉类食品的需求增大;二是一些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政策,开始大幅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玉米、大豆(豆粕)等粮食价格的上涨。

种种迹象表明,这轮食品价格的“牛市”才刚刚开始;全球食品价格高位运行很可能会持续数年,目前正处于历史性转折阶段。

我国肉类食品在生产下降、销售增加的不平衡状态下,高价位运行涨跌互见是必然趋势。

2007年我国肉类工业原料(包括畜禽类)价格普遍猛升,以生猪为例,企业对其购进原有的准备金只能满足应使用量的一半左右,猪及猪肉价格的毛白差率抵临出肉率水平,致使企业生产出现运作掣肘,储备产品调节量不足。

尽管企业在不同时期资金的使用规模和方向不同,但肉类工业都有其共性,原料收购、销售流通资金用量大,需求集中,而大多数企业利润率不高,资产规模小,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政策限制多,自我积累发展能力不足,面临很大的资金瓶颈制约。

在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而同时企业资金又严重受困的情况下,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做精做强,如何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募集融资,加快资产重组、购并,增加对肉类工业的投入,增强发展动力,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已经成为我国肉类工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总的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肉类生产、流通和消费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2008年将是我国肉类工业经济发展更为艰辛的一年。

面对新的挑战,如何稳步推进我国肉类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肉类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我国肉类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前瞻的眼光开拓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肉食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广大城乡居民的肉食需求不断增长——这是我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肉类工业作为重要的民生食源产业,其原料来源于农村种植养殖业;其加工流通属劳动密集型,由众多劳动者协同完成;其产品与人民群众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还是被动的、不稳定的;加工技术装备差异很大,转化增值能力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品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卫生保障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肉食生产加工领域还占较大比例,产品裸露面市比重很高;除原料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外,在两种市场并存的条件下,投机违法使用病害肉、注水肉、以次充好、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