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建设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其实质是把握两极之间平衡的智慧。
《中庸》中包含的人我合一、理欲合一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关键字:中庸之道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支撑,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正确认识和理性评价儒家的中庸之道,剔除其封建性不合理的因素,发扬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诠释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孔子第一章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做“至德”。
孔子认为,中庸的含义是“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即“无过无不及”。
从哲学层面看,中庸之道属于辩证法的范畴,在孔子思想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论语·子路》云:“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先进》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这里说的“中行”就是中庸,它的两端是“狂”(即过)和“狷”(即不及)。
“过”和“不及”一样,都是不好的。
而中庸既非“过”,也非“不及”,是最好的。
但中庸不能离开“过”与“不及”而孤立存在。
作为“过”的表现形式是“狂”,其不可取的一面在于偏激,其可取的一面在于进取;而作为“不及”表现形式的“狷”,其不可取的一面在于该为而不为,其可取的一面在于不该为而能不为。
如果能得“进取”与“有所不为”两个好的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便能达到既“进取”又能“有所不为”的中庸境界。
可见,中庸本身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如果进一步分析、便能发现“中庸”、“过”、“不及”这三个概念是属于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范畴的,中庸反映着美好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在人类认识史上,这无疑是一项可贵的成就和有益的贡献。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庸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人们伦理行为之中,要求人们立身处事要恪守中正之道,努力避免“过”与“不及”的偏激行为,追求道德行为的完美。
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中也谈到:“中庸乃是两种恶端即由于过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
它之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激情和行动两方面,恶行是少于应该做的,或者超出了正当的范围,而美德则既发现又选取了那中间的。
因此就其实质和就表述其本质的规定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庸。
”①因此“中庸”是一把道德人格完善的标尺。
“中庸是最高德行,又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如何掌握分寸尺度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
②进一步理解中庸之道,就可以发现,儒家的中庸即致“中和”。
“中”者,即自然适度,是事物的自然准则。
“中和”之德使万物各得其所。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往焉,万物育焉。
”可见,中庸不是折衷,而是和谐,中庸以求和为目标,由“执中”“时中”达到“中和”。
“中和”绝非“中”与“和”的简单联系,而是动静、内外、潜显体用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和谐状态。
二、中庸之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价值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同时,人类在无限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强大的欲望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首先是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的变薄,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排放毒物便海洋毒化,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
生态危机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严重威胁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基本条件;其次,人类忙于激烈的竞争,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关系紧张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最后是个人过于追求享乐、财富和名誉等外部物质,引起精神空虚、人格扭曲、道德败坏。
以上种种的不和谐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稳和发展。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本世纪社会危机的当务之急。
重新审视《中庸》中的包含的和谐思想,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一)汲取中庸的智慧,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身心先后。
身的需要源于动物的本能,而心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于人的自觉能动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人的身心矛盾是起于人对外部物质的无限过度追求,不断奢想满足无边无际的金钱、名誉、权利的欲望。
过度重物质轻精神,必然失掉原本的自我,生命失去重心、人就脱离生活正轨。
心被身主宰,人就精神空虚、堕落、人格扭曲、不得安宁。
中庸之道要求道德主体的情感与行为遵循理性的指导,要求人们恰到好处地掌握好各种事物的分寸,避免狂狷,做到无过无不及,保持一种适度与和谐。
按照中道原则,对私欲的节制是一种美德,是善,而放纵与禁欲都是恶,不符合德性。
通过教育和学习正心,使人的身心和平中正。
人能去其过度私欲之弊,使蒙蔽之心,得以现露,以及恢复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的生命本性,从而使身从心而活动,身心和谐一致。
因此,通过修身能使人的各种感情回到在尚未发时处于中正无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状态,表现出来是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发而皆中节,谐之和”。
显然,中和的德性是身心和谐一致,身心宁静,和顺协调的健康人格。
另外,通过躬行实践可以使身心和谐统一、思想和行为体现执中和时中。
要达到中庸之德需要经过五个层次,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行合一”是人具有中庸的德性的根本。
因为“德性不仅产生、养成与毁灭于同样的活动,而且实现于同样的活动。
我们只有通过做具有德的事情,才会拥有德性。
例如我们通过节制快乐而变节制,通过培养自己藐视并面对可怕的事物的习惯而变得勇敢,而变得勇敢了就最能面对可怕的事物。
”③因此要具有“智”、“仁”、“勇”的中庸德性就必须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养成,个人只有从思想上、行为上、处事上、时时刻刻执其对立面的两端,取其中,不走极端,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形成中庸的德行。
正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德性需要知行的统一。
(二)弘扬中庸“人我合一”思想,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我合一,这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平衡的理想状态就是达到“致中和”的和谐状态。
儒家讲“人我合一”的原则,一方面具体的体现在居上位者要谨守“仁道”。
对于“仁道”的基本要求,孔子明确将其理解为爱人。
《论语》里曾记载:“樊迟向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仁者爱人的基本点是视他人为自己的同类,即将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
所以,《中庸》说:“仁者,人也”。
这意思是说,仁道首先在于承认他人是人,将他人当作人对待,有了这一前提,就能关怀、同情、尊重、体贴他人,这乃是仁道的基本要求。
汉代董仲舒曾这样形象的说过:“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
(《春秋繁露·仁义》)因此,儒家始终劝勉统治者为政施仁,以孟子的话说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
并且孟子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冬心下》)。
“人我合一”原则另一方面则具体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谨守“和为贵”的理念上。
在《论语》中,“和为贵”这个理念是借孔子的学生有子之口提出来的,“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孟子则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田下》)《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董仲舒则干脆直截了当断言:“德莫大于和。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可见,儒家对“和为贵”这一思想是极度重视的。
当然,“和为贵”并非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与世无争,凡事回避矛盾,一团和气,事实上,在儒家思想中“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一种原则绝不是无原则地调和折中,因为其本身又是遵循着“和而不同”和“和而不流”这样两个基本原则的。
这就保证了“和”本身是以对道义的遵循为前提的。
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中庸》的作者进一步提倡“君子和而不流”。
以二程的话是:“世以随俗为和,非也,流徇而已矣,君子之和,和于义”。
(《河南程氏粹言》卷一)可见,“和为贵”恰恰意味着对人际关系中各种矛盾的承认,并以一种智慧的方式解决矛盾,从而探求一种和谐、和合之道。
(三)遵循《中庸》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用古代的名词来说,就是“天人之际”。
而“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古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人性”就是社会遵循人的自然本性,顺应人的本性发展,不压抑扭曲人性。
“尽物万之性”就是遵循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规律,既不拔苗助长,也不随意戮害。
“赞天地之化育”“致中和”是国家达到国泰民安,实现了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和谐的中庸理想。
遵循中庸就应该注意适度的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该对自然索取过度,而应取之适度以保持正常的生态循环。
否则,将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当代日趋严重的温室反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生物资源衰退等现象,正是自然给人类的惩罚。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甚至断言:“人类未来的文明如果不以儒家天人和谐思想作为范式的话,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
④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显然给我们提供着重要的智慧启迪。
它启迪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人与自然的良性平衡,否则我们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中庸》体现了我国古代为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所提出的和谐思想,受到时代阶级的局限,很多和谐思想不能成为现实,但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对于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源头活水。
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204.②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0③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④汤因比. 汤因比文粹︳M︳,香港:南粤出版社,19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