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土地评价与调查现状综述 (亚力坤,土资101,1003070130) 由倪绍祥编著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一书,92年秋季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方面的一部系统面全面的论著,它集中反映了国内外,特别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在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就与前沿水平。该书的显著特点是: 第一、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全书共九章,三十五节,包括绪论、土地类型、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土地评价概述、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数量方法在上地评价中的应用,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囊括了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基本内容。在结构上,从生地类型、土地分级、分类和上地类型调查制图等入手,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开展土地评价研究,分别对土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经济等评价做了探讨。最后讨论了数量方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和上地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也符合上地类蟹与土地评价研究的顺序,反映了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实质。 第二、理论性强。该书是一部以论述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的著作,它不同于其它区域性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论述,后者多偏重于描述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土地类型划分、.土地类型特征与土地评价。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是从(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共13章,主要内容:一是土地类型研究,主要论述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制图;二是土地评价研究,主要论述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农用地和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及数值法土地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三是论述了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在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全书内容作了增补,重点充实了土地类型结构研究,土地类型调查实例,农用地和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经济评价,数值法土地评价以及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实例等方面的内容。《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等学科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材和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参考。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 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 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 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 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 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 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 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 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 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 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Ⅲ。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 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 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 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 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 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 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 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 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 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 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 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 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 加拿大、 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和研究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 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 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 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 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 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是农业用地,近几年 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 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随着可持续发展 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 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 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三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 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 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 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GansuNongye 52 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 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n]、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 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 展地区。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 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这~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 点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 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和森林砍 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 关系密切。 ,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 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地理、环境、经济、规 化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课题。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 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城市规划的思想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变 化,可持续的土地资源管理也被世界各国日益提升到国家的战 略高度。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出 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土地利用思想。如美国 面对土地给社会、经济、政治带来的问题,改进土地管理,尤其 是改革规划法规,希望以规划的法律能应对土地开发问题,成为 学术界和政府都关心的问题。 三、土地利用国内研究进展 一20世纪9O年代以前的土地利用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 前,国内最早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专家以地理学家胡焕庸、任美 锷和农学家张心一为代表。胡焕庸在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域”的研究成果:张心~在土地利用调 查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中国农业统计地图》研究成果;任美锷 对四川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48年将“中 国西南部土地利用研究”成果以首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的《经济 地理杂志》上,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在国际上 的地位。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广泛开展了土地建 设规划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研究又与广泛开展 的国土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了治理与保护的理念,并提出以协调好人地关系矛盾为基本 思想的土地利用研究理念。特别是由吴传钧领衔的全国土地利 用现状调查和1:100万全国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和农业部 组织开展的土地利用调查,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土地利用分类体 系,全面掌握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特征,推动了我国土地利用 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在土地利用 变化模型构建方面,我国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建立土地利用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的定量化模型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 型,这些模型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区域土 地利用系统模型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瓦赫 宁根农业大学合作,在深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综合 性、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并对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与粮食生 产的差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方面,通过 建立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土地质量出现问 题的地区 ],并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研究方法及不同空间 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模式及优化利用方案。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另 一重要成就是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实证研究。由于中国所处的 特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 究将是国际上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尺度的样带研究方 面,中国是国际样带研究的主要发起与组织国之一。中国东北温 带森林草原陆地样带1993年被列为IGBP陆地样带之一。同时 还开展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 地利用变化研究,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 地区、黄土高原区及西南喀斯特岩溶区等地区的案例研究,以及 对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和最迅速的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 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扩展规律及其诱 因。 就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而言,国内 众多学者在探讨其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和指标构建、利用模式及 区域实践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其相比,我国土地集约利 用研究则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 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 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 起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 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