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汉中经济发展浅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汉中经济发展浅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汉中经济发展浅析本文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分析了汉中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制约因素、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发展经济的对策:解放思想、明确战略定位、做强旅游市场、以水资源开拓市场、突破交通“瓶颈”。

标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2100多年前,张骞受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13年,习总书记在访问哈沙克斯坦时提出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依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汉中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位置,如何抢抓新的机遇,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策略,对推动汉中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中的比较优势(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汉中位于秦巴腹地,秦岭屏障于北,巴山绵亘于南,汉水横贯其中,降水充沛,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其中以四大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为著名。

汉中拥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成为国家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二)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西汉,汉中是名副其实的西汉王朝发祥地。

两汉三国时期的汉中,诞生了以张骞、李固、蔡伦为代表的中华英豪,吸引了韩信、张良、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在此金戈铁马,建功立业,使得两汉三国的汉中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遗址繁若星辰,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如: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等,尤其是勉县的定军山因三国史迹而誉冠古今,定军山下静卧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武侯墓,中华第一武侯祠、古阳平关、马超庙隔江相望。

汉中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

(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汉中以北是处于渭河平原的关中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越过巴山便进入资源丰富的四川盆地,向西可达陇南、河西走廊地区,顺汉江向东可达长江沿岸发达地区。

随着国家交通格局的调整,汉中境内的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已投入使用,宝巴高速、西成高速客运专、阳安铁路扩能工程正在施工,兰渝铁路阳平关至姚渡连接线即将开工,汉巴渝高铁已获得国家立项。

这些高速公路、铁路的修建,极大的改变了汉中因交通而边缘化的局面,特别是西汉成、汉巴渝高铁建成,汉中将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交通枢纽,把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汉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汉中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在中华文明的中心向东南转移的过程中,汉中在全国的区位作用、影响力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地缘优势。

栈道和汉江在大流通、大交流、大融合中的地位边缘化。

反之,北屏秦岭,南隔巴山的封闭劣势却日见突出,汉中盆地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产品交换受到了限制。

再加之,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地处偏僻、四面环山的地理条件却成为汉中的先民们以小生产方式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一块好地方。

正因为这种安宁和富庶,又造就了汉中人悠然自得的心态,满足于身边的利益实现,陶醉于眼前的生存状态。

(二)交通“瓶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汉中境内西汉高速、十天高速汉中段已建成通车,宝巴高速正在建设中,从这三条高速公路两头连接的经济区域比较,对汉中人流、物流的带动作用看,西汉高速最为重要。

西成高速客运专线正在施工,但这条高铁以客运为主,主要承担长途客流,不会对汉中的物流产生推动。

新建的汉中城固机场已投入使用,由于航运特点的原因,不能对汉中的交通有大的改变。

因此,汉中人对西汉高速寄予更多的厚望。

2007年10月,西汉高速全线贯通,的确极大地改变了汉中的交通状况,但蜀道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西汉高速穿越秦岭主山脉,山大沟深,隧道桥梁多,道路坡陡弯急,特别是冬季,秦岭路段很容易积雪结冰,多处区段限速,在某些时段限制货车通行,交通事故频发,堵车是经常现象,西汉高速成为全国的危险高速公路。

西汉高速是连接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交通干线,恶劣的路况限制了运输能力,严重制约了生产要素向汉中的流动和汉中物流水平的提高。

(三)工业发展失衡,后发潜力不足国家在“三线建设”开始后,汉中成为重点建设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中的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全国、全省相比,门类齐全却是小而不强,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发展起来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商标。

军工企业一枝独秀,但这些企业不仅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且未能与当地经济形成有机联系。

这些企业往往成为孤立的小社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发挥龙头领航作用。

汉中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不具备资本、技术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合资一些发达地区淘汰转移的传统产业,低技术、低附加值的项目;汉中的高校、科研机构很少,高精尖人才资源更不会落户汉中。

因此,汉中本地缺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条件,也不会有三星电子落户西安那样的环境,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汉中实现现代工业还有异常遥远的距离。

三、汉中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一)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国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支持西部扩大开放。

目前省上在研究编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规划》,汉中作为广义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也必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特别是资金的投入,面临的机会是前所未有的。

(二)丝路基金推动汉中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一带一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其中丝路基金先期规模为千亿级,直接投资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地带,先期主要是国内相关省份,项目也以铁路、公路、管道等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为主,此外,文化、旅游、贸易都是重点。

汉中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关中地区,丝路基金的设立,对汉中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调水带来的机遇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省内的引汉济渭工程已开工建设。

顺着北上的输水渠,一江清水带去了汉中人、汉中事、汉中情,输水渠成为公路、铁路、航空之外的联系通道,把汉中和供水地区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宣传:陕西除了兵马俑,还有武侯墓;除了苹果,还有朱鹮、金丝猴等等,让全国人民关注水质的同时,关注汉中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前景,让汉中因水而被全国人民认识、了解。

为了保证汉江上游水质,服务一江清水北调的大局,汉中正好以此为契机,结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调水补偿费用,果断关闭、转产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扶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推动汉中新型工业化的步伐;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一江(河)岸堤的修建,坡地进行梯田改造,扭转汉江流域水土流失,把生态改造与生态农业、旅游相结合,使汉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站在一个新起点上。

四、对策(一)解放思想,开创汉中新的发展主动出击,推介汉中。

李克强总理在多次出访中,为“中国制造”代言。

汉中的有关部门,以丝绸之路经济、南水北调为契机,到西南四省区,到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区,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乃至中亚国家把汉中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推介出去。

南下东进,寻求发展。

随着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公路建成,汉中的区位优势明显,但固化的思维定式却始终将自己的眼球只对准行政中心——西安,束缚了自己的视野,抑制了自身的发展。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西南各省也急于开通向西北开放的新通道,开拓西北方向的新市场;汉中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汉中应南下东进,在成渝经济圈寻求合作、发展。

(二)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汉中根据自身区位、比较优势、发展机遇,明确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把汉中建设成以绿色食品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推动专业化生产,建设以绿色食品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秀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极争取丝路基金等融资渠道,改变两汉三国旅游景点分散、规模小、内容少的弊病,建成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特色,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区域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

(三)把汉中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著名旅游城市2009年,汉中油菜花被评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这是汉中在全国最具知名度、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景观。

为做强旅游市场,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延长油菜花期。

一般气温下,每年清明节油菜花已过了繁花期,来汉中观赏油菜花的游客会感到“相见恨晚”。

因此,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施肥或喷洒药剂试验,筛选出能够延长油菜花期5天以上的肥料或试剂,建立一套延长油菜花观赏时间的技术体系。

花期延长,游客量必定大增。

规划建设观光型油菜花核心景区。

油菜是汉中的油料农作物,农民依照自家的生活需要,依农时自主、分散栽种。

政府的规划、引导应该和这种分散的生产劳动结合,选择一些成熟景观区,推广观赏性油菜花种植,补贴油菜种植户,栽树种草,消除裸露土壤,特别是要清除景观区内的垃圾,防止乱修农家乐、酒店等消费设施。

汉中以油菜花节为突破口,主打“历史文化名城”与“生态旅游胜地”两面大旗,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形象,做大、做强汉中的旅游市场。

(四)以水资源开拓市场因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对汉中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国家已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对口协作机制,从而平衡水源区和受益区的利益。

补偿是有限的,而对口协作是长久、互惠的。

我认为,可以建立以汉中的水权置换市场份额的协作机制,具体就是利用关中、京津冀地区的资金、技术、品牌、商标优势,合作开发绿色食品、中药材等生态农业和生物资源产业,打开这些地区乃至全国市场;合作开发汉中的旅游资源,打造汉中的旅游品牌,做大旅游市场。

汉中要做好两点工作:以汉江水为情感纽带,开拓市场。

在关中地区、北京、天津等城市,以“饮水思源”、“同饮一江水,都是一家亲”等内容为主题,以论坛、公益广告、纪录片、征文等形式,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汉中人,塑造汉水情,培育汉江母亲河的情感。

探望母亲河,呵护母亲河,会有大批游客涌入汉中,激活更大规模的旅游市场。

更重要的是汉中的绿色农产品、特色产品,在这些地区逐步被认知、接受,水权换市场份额才得以实施。

以绿色为宗旨,突出特产,站稳市场。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绿色食品、中药材、农产品的市场庞大。

依托汉中的环境资源优势和有机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计划实施,认定认证工作,全力打造以“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汉”字品牌。

要立足长远,以品质站稳关中、京津冀地区的市场。

(五)突破交通“瓶颈”,使汉中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在路。

如果说古丝绸之路是在探索中不断延伸的话,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则应在交通上主动作为、先行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