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雷达的探测距离与隐身拨开认知的迷雾无线电看不见摸不着,总让人觉得扑朔迷离,难以接近。
笔者回想上大学时,很多同学都觉得那些“看上去很美”的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就像玛雅文字一般。
作为无线电技术最为复杂的应用之一,雷达的不为人知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在大大促进专业技术发展的同时,“隔行如隔山”的说法似乎比任何时候听起来都更像一句简单的真理。
下面我就列出一些与雷达技术有关的典型错误认识,大家不妨对照看一看,这些错误所涉及的知识,你都理解正确了吗?相控阵比脉冲多普勒更先进吗?这种说法在很多科普媒体上都出现过,甚至有些航空专家在讲到机载雷达的时候也这样讲。
还好,雷达专家没有这样的说法。
因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如果把关于雷达新技术的很多错误理解编一个排行榜的话,这种说法绝对可以排名第一。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相控阵和脉冲多普勒是没有关系的两个概念,二者不能比较。
相控阵是指雷达波束的扫描方式,脉冲多普勒则是指雷达利用速度去区分目标回波和地面(海面)回波(即杂波)。
无论是否采用相控阵技术(如早期三代机上的火控雷达,大部分都不是相控阵的),为了反杂波,都必须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而如果不需要反杂波,无论是否采用相控阵技术(例如地面的机械扫描雷达),也都可以不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而直接采用更为简单的“普通脉冲”技术。
如果要进行相关的比较,应该是把相控阵和机械扫描进行比较,而把脉冲多普勒同普通脉冲技术相比较。
出现这种错误理解的原因,恐怕是相控阵在脉冲多普勒技术之后出现,虽然如此,相控阵并不是用以替代脉冲多普勒的。
实际上,从前面展示的雷达发展画卷还可以看到,单脉冲技术是在脉冲多普勒技术之前,同样不能认定脉冲多普勒比单脉冲更先进。
雷达发展到现在,绝大部分都已经采用单脉冲技术,不管是脉冲多普勒的,还是相控阵的;为了把角度测得更准,就需要采用单脉冲技术。
提高功率一定能让雷达看得更远吗?这种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天线副瓣对于雷达反杂波的影响,我们不妨学究一些,认为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正是由于在强杂波下目标回波功率拼不过杂波功率,所以需要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
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不能提高发射机的功率,来增强雷达的入射波打在飞机上以后回来的回波强度呢?这对于发现目标不是有益的吗?首先,通过提高发射机的功率来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是一种并不经济的做法。
雷达发射机的功率要经受雷达波来回双程的衰减,功率衰减量与作用距离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衰减极其迅速。
也就是说,雷达发射机功率增大16倍,作用距离才能增加1倍;或者说,雷达发射机功率增大1倍,作用距离只增加2的四次方根倍(约18%)。
而雷达发射机功率增加1倍,必然要求电源的发电量增加1倍,由此,电源的重量和体积都要成倍增加。
由于雷达发射机是大功率设备,对于机载火控雷达来说,由于空间极其有限,重量要求又极其苛刻,所以,发射机的冷却又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因此,机载雷达提高发射机功率代价很大。
当然,相对机载雷达来说,地面雷达更容易通过提高功率的办法来增加作用距离,因为主要是在地面上有更多的空间容纳更多的和个头更大的设备。
其次,对于波束向上探测高空目标(也就是天线波束不打地)的机载雷达来说,增加发射机的功率是可以拓展雷达作用距离的,因为进入雷达接收机的,除了不可消除的电子噪声以外,只有目标的回波。
所以,发射功率大了以后,目标反射回来的功率也就大了。
但是,对于天线波束需要打地的机载雷达来说,由于发射机功率需要通过天线辐射出来,而天线是有主瓣和副瓣的,增加了发射机的功率,通过主瓣和副瓣射出的功率也会增加,这会增加地面杂波或海面杂波的功率,从而为杂波中检测目标带来困难。
因此,要想让雷达在自由空间(也就是无杂波空间,例如雷达波束往上打的情况)中看得更远,提高发射机功率是可行的;而如果要让雷达在强杂波地形中看得更远,需要努力降低天线的副瓣,而不是简单地提高发射机的功率。
战斗机的雷达到底能看多远?距离测量是雷达最古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可以说,迄今为止,雷达已经发明70余年了,但是仍然没有哪一种设备在测距方面比雷达测得又快又好。
但是,影响雷达距离的因素有很多很多,要准确地表达它的最远探测距离,需要有很多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不交代清楚,人们很有可能就会对雷达的威力感到莫名其妙或者惊诧不已。
曾经有消息报道,说F/A-18的机载雷达最远能够看到300千米以外的目标。
也许有读者奇怪,小小的战斗机雷达,怎么能看这么远?看完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找到答案。
要准确地回答雷达能看多远,至少要限定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在什么样的杂波背景下,地形是影响杂波强度的主要因素。
对于需要下视的机载雷达来说,海面是一类地形,沙漠是一类地形,平原是一类地形,山区是一类地形,城市又是一类地形。
这些地形下,地面反射越来越强,也就是杂波越来越强,因此,总体上来说,雷达的探测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在雷达的电波照射后,各类地形所能反射回去的电波强度(也就是杂波功率)是不同的。
如果杂波功率越小,自然对雷达发现目标的干扰就越少,雷达的探测距离就会更远。
二是对于多强反射能力的目标,这可能比说清楚杂波背景还要重要。
我们在说一部雷达能看多远时,必须要说清楚雷达所要探测的目标雷达散射截面(RCS)是多大。
一般情况下,把小型战斗机作为典型目标,它的RCS一般在3~10平方米量级。
但是,同样是小型战斗机,有人认为法国的“幻影”Ⅴ的RCS就是5平方米,而俄罗斯的苏-27,其RCS超过10平方米,而我国的某二代主战飞机,其RCS只有3平方米。
由于雷达的探测距离与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所以,在说雷达对小型战斗机能看多远时,数值上最大有可能相差10除以3再开4次方根即1.35倍。
而如果在说雷达看多远时,根本没有指出探测的对象,那距离数值的水分就可能很大。
例如前面提到的F/A-18的例子。
假设F/A-18对3平方米RCS的小型战斗机探测距离为100千米,这是常规火控雷达的典型威力,如果目标的RCS为300平方米(对应于大型轰炸机、运输机或预警机等),那么,对应的探测距离正好超过300千米。
这也就是雷达生产商在推销产品时常常使用的小伎俩。
在这方面,中国的设计师要远比西方设计师来得实在。
我们曾经有一型地面雷达是瞄着美国的先进雷达做的,在用目标机做飞行考核时,试飞结果一直达不到美国雷达说明书和广告上的距离,到后来才弄清楚,原来美国人所理解的小型战斗机和我们所理解的小型战斗机,其RCS对应的数值并不一样,我们的标准要比美国人的标准小接近一半。
而如果按照美国的RCS标准,我们雷达的探测距离还要远数十千米。
还有一点,那就是扫描时间。
距离的拓展,有时候也需要占用时间资源。
例如,如果机载火控雷达扫描120度空域用时20秒,相比于用时10秒,雷达波束扫过目标的时间就会增加,相应的回波个数也就会增多,这些回波能量加起来,就能够增加雷达的探测距离。
对于机械扫描雷达,它扫描既定的空域,时间一般是固定的;而相控阵雷达的扫描时间则可以延长,一般来说,对于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扫描时间每增加1倍,探测距离约增加15%。
F-22上的火控雷达,研制厂商宣称对1平方米RCS目标,探测距离达到200千米,指的就是在自由空间、用20秒扫描120度空域的情况。
到底应该用I/J,还是应该用X雷达工作频率,也就是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频率,是雷达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
因为频率和波长之间只差一个光速,所以,雷达工作频率也可以用工作波长来描述。
在雷达中,常常用字母表示波长,这是雷达领域应用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习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保密需要。
当然,雷达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表示方法早已不再有保密的意义,但已约定俗成,不但方便,而且这样表示后,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波长都有自身的技术特点,符合雷达的应用规律,所以一直在使用。
虽然最权威的电磁波频率划定,是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并且与雷达频段的划分并不一致,但是,雷达有它自己的习惯。
当人们用波长来表示雷达工作的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时,就称“波段”。
当用频率来表示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时,就称“频段”。
由于雷达领域的这些表示方法并不便于记忆,21世纪初,美国电子对抗领域的工程师开始推出新型的表示方法,将雷达工作频率按从低至高的顺序,从字母A开始编号,一直编到M。
这种方法看起来方便,其实不然。
因为雷达领域原有的频率表示方法毕竟影响太大,而新的编号方法将原来一个字母就能表示清楚的波段,必须用两个字母来表示,最典型的就是X波段,分别用I/J来表示,而这正是机载火控雷达最常使用的频段,这无疑是不方便的。
另外还有S波段,被拆成了E和F两个波段,C波段被拆成了G和H波段,所以,这种新的编号方法在2005年前停止使用,可是现在有的出版物上仍使用这种方法。
由于在雷达里经常要进行波长和频率的转换,所以,掌握相应的心算方法是有必要的。
有一个简单的经验公式——波长(用厘米表示)等于30除以用吉赫兹为单位表示的频率数。
例如,X波段的频率范围为8~12吉赫兹,其中心频率为10吉赫兹,用30去除以10,得到3厘米,X波段就是3厘米波段;S波段的频率范围为2~4吉赫兹,其中心频率为3吉赫兹,用30去除以3,得到10厘米,S波段就是10厘米波段。
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越好吗?回顾机载雷达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雷达是HF(高频/短波)频段的,最早的机载雷达则工作在UHF(甚高频/超短波)频段。
这样的频段因为对应的波长在米量级,所以称为米波波段;随后,磁控管的发明使得雷达工作到微波波段,也就是波长在分米、厘米或毫米的波段。
频段升高以后,天线可以做得很小,从而为雷达装机突破了障碍。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机载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越好,则是不正确的。
雷达在选择工作波长时,至少要考虑4个因素。
一是要考虑把雷达的探测距离做到多远。
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即波长越短),则在传播时由于大气吸收损失的能量就越多,也就是衰减越快。
因此,越不适用于远距离传输。
以美国的“铺路爪”地面远程雷达为例,其探测距离超过3000千米,采用的就是超短波频段;而毫米波雷达,其工作波长在毫米量级,典型的探测距离只有10千米左右。
二是要考虑把天线波束做得有多窄。
你要想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够更像一个雷达专家,你需要记住的第二个公式是,波束宽度与天线的大小(即天线尺寸或天线面积)成反比,与波长成正比。
显然,波束宽度越窄,增益越高。
而如果天线不可能做得很大,但又要求有一定的增益,就要选择较短的工作波长,或者说,较高的工作频率。
由于在地面上的雷达,其空间更为宽敞,相比于战斗机的机身表面,更容易安装更大的天线,因此,地面雷达的工作波长,除非有特定的用途,一般情况下总是比战斗机上安装的火控雷达的工作波长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