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花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广水市花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广水市对接武汉城市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二年二月目录1 基本情况 (5)1.1项目背景 (5)1.3 项目概况 (4)2 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6)2.1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 (6)2.2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状况评价 (8)2.3社会经济发展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 (9)3 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11)3.1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 (11)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分析 (12)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评价结论 (12)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分析 (13)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章建筑物调查分析 (13)4.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点源污染调查 (13)4.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非点源污染调查分析 (13)4.4污染源调查分析结论 (14)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15)6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方案 (16)6.1措施布局 (16)6.2建设规模 (20)6.3 工程设计 (209)7 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 (25)8 工程投资估算 (28)8.1投资估算 (28)8.2项目效益分析 (34)1 基本情况1.1项目背景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事关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中明确提出“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广水市应山城区作为全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规模和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对供水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据预测,2015年城市人口将增至12万人,全年用水需求量达600万吨。
2020年,城市人口达15万人,全年用水需求量达800万吨。
目前花山水库年可调节供水量15000万吨。
水源地的供水量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有效地保护好现有水源地,对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项目概况1.2.1广水市基本概况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武胜关与河南连界,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
地跨东径113°31′-114°07′,北纬31°23′-32°05′。
北与河南省信阳县毗邻,东邻大悟县,南接孝昌县、安陆市,西连随州市曾都区。
东西宽57.5公里,南北长78.7公里,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人口92.89万人。
广水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人口92.89万,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4个乡,共17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工业新区管委会,556个村民委员会,3701个村民小组,47个居民委员会,131个居民小组。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脉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自北而南,山地、丘陵、岗地、沿河小块平原,依次分布。
山地占总面积的30.1%,丘陵占67.4%,平原占2.5%。
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部,一般坡度为30°至45°,最高处大贵山海拨907.8米,相对高差在300至500米之间。
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100米上下,坡度一般在15°左右。
小块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50米左右,最低处平林市水河床海拔37米,地势以鄂豫边界为脊干,以低山为屏障,丘陵岗地主体,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经横坡河的切割,形成岭谷平行并列的地貌景观。
1.2.2现状城市供水量花山水库城市供水范围主要广水市应山城区,统计现有人口10万人。
现状年城市供水量520万m3。
2 饮用水水源地概况2.1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2.1.1花山水库概况花山水库位于广水市北43公里的淮河一级支流狮河上游,水库于1965年10月开工,1966年3月竣工验收投入运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开发的大(II)型水库。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29平方公里,总库容15380万立方米。
水库枢纽有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隧洞组成。
主、副坝为粘土心墙,设计主坝顶高程245.0米,坝高54米,坝顶长375米,顶宽7米,底宽322.75米。
副坝位于主坝右侧260米处的山凹处,最大坝高26米,坝顶长165米,顶宽6米,底宽148米。
输水隧洞布置在主坝右岸,为钢筋混凝土衬砌的压隧洞,全长315米,洞径3米,进口高程194.30米,纵坡1:600,输水隧洞检修闸竖井距进口68.0米,内径4米,工作闸布置在隧洞出口,两闸相距237米。
电站发电叉洞接主输水隧洞上,引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装机2500千瓦。
溢洪道与副坝右端相连,全长519.2米。
进口为无闸门控制的开敞式宽顶堰,进口净宽62米,堰顶高程237米。
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
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29平方公里,流域周边高程在1000~1700米之间,坝址以上主流长50公里,平均河床比降15.53%,流域平均宽度约19公里。
流域内为土石山区,但土层很薄,厚度大部分在0.5~~1.0米之间,植被良好,林草覆盖率达90%,具有较好的拦蓄降水、径流的能力。
该区为桐柏山区的降水、径流高值区,水量较为充沛。
据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219万m3,最大年径流量为1.75亿m3,最小年径流量为2806万m3。
洪水期最大含沙量仅为10千克/万m3左右,多在每年第一次洪水中出现,年平均含沙量为1.3千克/m3,年均有九个月为清水期。
水库常年水清澈,含沙量较小,河道经流区内人烟稀少无污染,为非地方病分布区,水质良好,可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对水质的要求标准。
广水市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冷暖适中,冬干夏雨,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13-16℃之间,北部为13-14℃,中部为14-15℃,南部为15-16℃,南北温差2℃。
一年中,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2.3℃;最热多在7月,月平均气温27.9℃。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6年1月30日,为-16℃;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为41.6℃。
平均无霜期在201至24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940至1040毫米之间。
极端降水最多年出现在1980年,年降水量13303毫米,最少年出现在1978年,年降水量497.7毫米。
年日照时数为2083小时,最多年份在1978年,为2300小最少年在1982年,为1713小时。
2.1.2经济状况本项目区位于广水市境内,总面积64.48km2。
涉及2个镇(郝店镇和吴店镇)22个村民小组,7416户,总人口31892人,人口密度502人/km2,其中农业人口30773人,农业劳动力18684个,项目区总耕地面积3239.25hm2,人均土地0.20hm2,人均耕地0.10hm2,粮食总产量1.91万吨,人均产粮600kg/人。
2.1.3 水源保护现状花山水库流域水源保护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中面蚀广泛,部分地区有沟蚀;局部有泻溜、滑坡等重力侵蚀,风力侵蚀程度微弱。
坝址下游植被覆盖度差,以坡耕地和荒草地为主,有少量的疏林,加上本区降雨量多集中在7、8、9月的大雨、暴雨、连阴雨期间,地面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极为严重。
年侵蚀模数在5038t/km2,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库区和河道水面裸露,有10多个自然村分散在库区周边和河道以及渠道两岸,当地村民生活垃圾和到水库游玩的人群容易对水质造成污染;北干渠已运行30多年,由农灌渠道直接承担城市工业供水,渠道常年运行,险工险段增加,工程事故频发;容易遭受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
2.2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状况评价1、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面积保护区总面积95.23km2,其中:耕地19.2km2,占保护区面积的20.16%;林地58.2km2,占保护区面积的61.11%;居民点及交通用地0.05km2,占保护区面积的5.26%;水域15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5.75%;荒山荒坡及未利用地0.89km2,占保护区面积的9.35%。
详见表2-1。
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表表2-122、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评价保护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合理。
但耕地中坡耕地仍占有较大比重,陡坡耕种造成水土流失,地表径流影响到下域水库水质,坡耕地水土流失加大水源地水库淤积;当地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用能结构不合理,薪材消耗大,时有盗伐林木现象发生,削减森林植被,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导致水源地水库蓄水不足,威胁城镇饮水安全。
2.3社会经济发展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随着广水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饮用水水量势必增加。
这就必须对水源地进行功能调整和优化。
根据广水市总体规划,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12万人,年用水量达600万m3,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15万人,年用水量达1200万m3。
花山水库为年调节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29km2,多年平均径流深112.8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971万m3,根据水库运行37年来的观测资料计算,水库来水量P=75%年份为2071万m3,P=50%年份为4000万m3 。
同时需保证农业用水,农业灌溉年用水量为2200万m3,所以到2020年,用水量已不安全,解决措施:一是对用水功能进行调整,加大节水灌溉力度,减少农业用水,保证城市供水;二是规划从水库1#输水隧洞至滚水坝段河道输水改为管道输水,减少供水沿途损失。
3 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3.1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1、评价指标和标准参与评价的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 Mn)、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石油类等20项。
评价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表1中III类标准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III类标准及表2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进行评价。
但氮、磷和粪大肠菌群指标在个别时段超过III类水标准值并不表明该水域不能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因此,氮、磷和粪大肠菌群指标仅作为参考指标。
2、水质评价结论根据广水市环保局对花山水库水质的pH、溶解度、铁、锰化学指标等项目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的要求,所有指标皆达到III类标准,有毒有机物未列入监测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