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神”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神”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神”的观念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对“神”概念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如:《说文·示部》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徐锴系传:“天主降气以感物,故言引出万物也。

”徐灏注笺:“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

”1《书·微子》云:“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陆德明释文:“天曰神,地曰祗。

”2《周礼·春官·大司乐》曰:“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把天神。

”郑玄注:“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3在这些注解中,都将“神”解释为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二.职能神在万能的天神之下,一些神具有特定的职能,掌管特定的领域。

在《山海经》中就有大量有关各种职能神的记载:雷神: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在吴西。

4风神:南海渚中,有神,。

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来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5日月星辰之神: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

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6水神: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

7海神: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

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

8地方神: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请生。

91黄侃《黄侃文集.说文笺识》中华书局第318页2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04页3李学勤《周礼注疏》卷二十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580页4袁柯校译《山海经·海内东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1页5袁柯校译《山海经·大荒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59页6袁柯校译《山海经·大荒西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1页7袁柯校译《山海经·海外东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11页8袁柯校译《山海经·大荒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7页山神:(南山)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

10(南次二山)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

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11(南次三山)其神皆龙首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12以上这些神掌管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

正因为这些自然现象是人类所无法预测和掌控的,所以人类就幻想有一些无所不能的神掌管着这一切。

人们崇拜和祭祀这些神,希望这些神能保佑自己,降福避祸。

三.道教神战国末年,为了适应封建帝王祈求长生不死、寻欢作乐思想需要,神仙家兴起了。

汉桓帝以后,神仙家与巫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公开的、以神仙方术为其本质的宗教-----道教。

道徒、方士编造海上有神仙之说,并宣扬凡人经过修生养性、服食丹药,就可以返老还童、生生不死、飞升成仙。

在这一时期“神”和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神再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远古的半人半兽的凶神逐渐变为“天姿掩蔼”的仙人,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成仙、仙人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而被凡人请下凡间。

这一时期的小说如《十洲记》、《洞冥记》、《汉武故事》、等,对这一现象都有详尽的描述。

《十洲记》题东方朔撰,记汉武帝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生洲、凤麟州、聚窟洲“乃人迹罕至之所,又知东方朔非世常人,是以延之曲室,而亲问十洲之所在”13其中所有之物名,颇有仿《山海经》之处。

《洞冥记》“全书共六十则,皆言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

”在其中不仅描写了神奇的仙境,还描写了各种求仙成仙的手段;《汉武故事》是以汉武帝为中心的神仙故事,记述汉武帝从降生于漪澜殿到崩葬于茂陵的琐闻逸事,其中“多神仙怪异之言”14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其神仙形象的形成多从远古信仰的“神”发展转化而来,如由上古天帝崇拜发展而来的“玉皇大帝”、由上古神话中女神形象发展而来的王母娘娘、九天玄女等。

但是这些古神在被道教吸收进来之后,其神格和形象上都较古神有所变化,在此就以西王母为例来体现这一变化:10袁柯校译《山海经·南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 页11袁柯校译《山海经·南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 页12袁柯校译《山海经·南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 页13《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洞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5页<1>.西王母形象的变化《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外貌的描写有两处,其一在《大荒西经》中:“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15其二在《西山经》中:“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虎齿豹尾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16在这些描述中西王母的形象特征是“虎齿、豹尾、蓬发、戴胜”。

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神”其身上还带着许多“怪”的成分。

到《汉武故事》、《穆天子传》中对西王母的描述就已经脱下了兽形的丑陋外衣而转变成为一位仪态万方的美丽女神。

《汉武故事》记载: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

17再如《汉武内传》记载:到夜二更之后,忽见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迳趋宫廷,须臾转近。

闻云中萧鼓之声,人马之响。

半食顷,王母至也,县投殿前,有似鸟集,或架龙虎,或乘白麟,或乘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马,群仙数千,光耀庭宇。

既至,从官不复知所在,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銮驾,皆长丈馀,同执采旄之节,佩金刚灵玺,戴天真之冠,咸住殿下。

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

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襦,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凤文之舄,视可年三十许,脩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18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西王母的外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成了一位符合后世审美标准的美女。

这正是道教为了其自身的发展,赋予古神话中的女神以新的面貌,来适应百姓的审美需要,使西王母的形象更令百姓喜爱。

<2>.西王母神职的变化①.凶神《山海经·西山经》中对西王母神职的描写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虎齿豹尾而善啸,蓬发戴胜,司天之厉及五残。

”袁柯校注:“主管着天上的灾厉和五刑15袁柯校译《山海经·大荒西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2页16袁柯校译《山海经·西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17《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汉武故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3页残杀之气也”19也就是说掌管疾病、瘟疫、死亡和刑杀。

朱芳圃认为:“古代四方之神-----东勾芒,西葺收,南祝融,北玄冥,为春秋以来天文学发达与五行学说相结合的产物。

东方主春而生,西方主秋而杀,既各有专司,又复以西王母司刑杀者,因西王母位在西方,且与葺收同为猛兽,一虎一豹,物类相连,所以也成为主刑杀的凶神。

”20②.长生不老之神秦汉之时道教兴起,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长生不老,以升仙为主题。

凡人可以通过修炼而达到的一种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在道教中,西王母已不再是一个人人敬畏的“凶神”而成为一位令百姓爱戴的象征长寿的女仙。

《太平经》卷38载道教《师策文》云:“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21可见,西王母在早期道教中就已经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易林·需之泰》云:“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同保”22可见西王母是可以长生不老的。

不仅如此西王母还掌管着不死之药。

《淮南子·览冥篇》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23这一点在当时的小说中也有体现,如《汉武故事》中对西王母有这样的描述:下车,上拜迎,延母坐,请不死之药。

母曰:“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液金浆,其次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绛雪,上握兰园之金精,下摘圆丘之紫柰。

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

”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与帝五枚。

帝留核着前。

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

”24汉武帝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其描写及其生动,可见在当时西王母可以长生不老,掌管不死之药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③.送子神在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医疗条件、战争等原因,人口的平均数量并不高,所以人口的多少也就成为一个家族和国家强盛的标志。

古人重视生育和繁衍后代,所以在全国各地都有为送子观音及广生娘娘等生育神建庙祭祀的风俗。

作为女神代表的西王母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众多送子神之一。

“广州多有祭祀西王19袁柯校译《山海经·西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20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中州书画社第160、161页21嫌德忠《道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第81页22焦延寿撰焦林注《易林》河北人民出版社第93页23《诸子集成》中华书局第七册第98页母左右有夫人,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痘者,凡六位,盖西王母弟子。

相传西王母为人注寿、注福、注禄,诸弟子亦以保婴为事,故人民事之惟恐后。

壁上多绘画保婴之事,名‘子孙堂’。

”25《易林》:“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嘉子。

”26今山西阳城王屋山还有王母祠,河北房山也有王母祠。

仍常有人到此保婴、求子。

从西王母形象及神职的发展演变可看出,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其中“神”的形象大多来源于中国古神话或民间传说。

为了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及价值评判标准,这些古神的形象、神职也都发生着变化,人们不断地将更美丽的形象和更强大的法力加在这些“神”的身上,使他们更符合世人心目中所喜欢的崇高、美好的“神”的形象。

四.佛教神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其中以汉明帝永平十年,遣使西域求佛一说,最为佛家所公认。

据史书载,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问之群臣。

太史傅毅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

陛下所梦,得无是乎?”明帝乃遣蔡愔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求佛。

永平十年,蔡愔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象经卷,以白马载之,还都洛阳。

帝建白马寺以居之。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此事: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明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

其形长六尺,而金黄色。

”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

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楚王因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

27佛教至此传入中国,之后又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推崇与扶植,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

中国人所信仰的神性系统中又逐渐将佛教诸神纳入其中。

在佛教诸神中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神无疑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佛、菩萨、罗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