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
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
是建筑界的热点和难题。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抗震设计方法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中心环
节。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地震震害的主要类型,并重点从建筑
抗震场地,建筑结构框架设计和减震技术方面详细阐述了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强柱弱梁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earthquake, earthquake disaster to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caused devastating damage. therefore,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the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 half a century,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also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 is a central part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of the main types of earthquake damage, and mainly
from the aseismic sit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damping
technology in detail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method.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the
earthquake;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建筑结构地震震害的主要类型
对地震中被毁的房屋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结构震害的主要类
型。
(一)不规则结构建筑物破坏严重
不规则建筑物,尤其是沿竖向不规则的房屋建筑,破坏较严重。
典型的有两类:一是结构底层为空旷结构,下部为薄弱层,结构底
层为空旷结构的房屋大多底层为大开间框架结构,方便使用。房屋
震害主要表现为底层倒塌、倾斜,原因是底层形成薄弱层,刚度和
强度均不足。二是突出屋面的小塔楼结构。突出屋面小塔楼由于沿
竖向质量和刚度的突变,易产生鞭梢效应。在地震中绝大部分受到
损坏。
(二)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易发生破坏
震害总体情况表明,框架剪力墙结构大部分基本完好或轻微破
坏,未发现严重破坏。但有少数框架结构严重破坏或倒塌。框架结
构的破坏形态大部分为柱上下端破坏,或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剪
切破坏或压酥。破坏形式为柱端屈服破坏,属强梁弱柱形式。经常
出现节点区未按规范要求配置箍筋的现象,主筋搭接也不符合规范
要求,易导致节点区发生破坏。
(三)框架结构中楼梯间震害较普遍
地震中,框架结构中板式楼梯破坏严重。在有些倒塌破坏的房
屋中,楼梯间本应成为重要的逃生通道,但却是倒塌破坏最严重的
区域。
(四)装配式楼盖破坏较严重
关于预制板结构破坏,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已有较多震害。
地震区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中,普遍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由于未按
规范要求设计成装配整体式楼盖,地震中当墙体破坏或外闪,导致
楼板塌落,因而达不到装配整体式楼盖的作用。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方法
(一)选择合理的建筑抗震场地
综合比较国内外历次大地震可以发现,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条
件不同,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程度明显不同。因此,要提高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要选择好建筑场地,尽量避开不好的抗
震场地,降低地震灾害。
选择有利的建筑抗震场地,如微风化、中等风化的基岩,密实
的砂土层和不含水的粘土层都属于有利的场地。宜避开不利的建筑
抗震地段,如液化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非岩质陡坡、高耸孤
立的山丘、边坡边缘和河岸等状态明显不均匀地段。当无法避开不
利的建筑抗震地段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地基液
化,湿陷性黄土等级、抗震设防类别,分别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
施来加强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沉陷,地基和
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崩塌、滑移、地裂或
地陷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固措施,此类不利地段不经处理,
不宜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二)尽量采用规则的建筑结构
房屋平面布置要规则,结构力求对称。房屋外形不规则、不对
称、凹凸变化尺度大,形心质心偏心大,同一结构单元内,结构平
面形状和刚度不均匀、不对称,平面长度过长等,均不利于抗震。
(三)最大限度减少薄弱楼层的存在
多层建筑应该使其各层之间强度和刚度匀称,如存在薄弱楼层,
则该处就会成为地震力作用下的变形集中部位,从而使建筑物首先
从该部位发生严重破坏,甚至整个建筑的破坏。例如比较常见的底
商住宅设计,底层为框架,上部为砖混住宅。底层框架抗侧移刚度
比上层住宅抗侧移刚度小的多,底层是抗震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底
部侧移刚度,在纵横方向都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剪力墙,所以底层框
架住宅正确的设计应该是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四)采用强柱弱梁框架
为避免框架倒塌,提倡采用强柱弱梁框架结构。在单一的框架
结构中,框架是唯一的抗侧力构件,那么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
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就可以做到利用
梁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五)合理分析填充墙的抗震性能
砖砌围护墙和隔墙,嵌砌于框架之间,地震力作用时可减轻主
体结构的破坏。但混凝土填充墙可能会造成框架比较显著的局部破
坏,所以说砌体填充墙对主体结构抗震有有利和不利两种影响,应
该在结构抗震时加以具体分析,同时使隔墙和围墙在平面上要对称
均匀分布,以及沿竖向连续均匀分布。
(六)改进和加强楼梯间的抗震设计
如前所述,楼梯间本应是重要的逃生通道,但在地震中,楼梯
间倒塌破坏情况较多,需要引起我们进一步的重视。一方面,应加
强楼梯间的构造措施要求;另一方面,在进行设计计算分析时,要
对楼梯间构件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
(七)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要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即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一部分延性
好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其他构件
则在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才依次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道抗震防
线,这样的抗震结构体系对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行之
有效的。
(八)推广隔震技术
使用隔震技术不仅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
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隔震建筑的结构体
系一般由下部结构、隔震装置、上部结构组成。根据隔震层设置的
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