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四大名将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举国欢庆。
孤不计德微识浅,写下片言以为致贺。
这里我将讲述缔造共和国的百世名将,首先我们给名将做个简要的定义,所谓名将首先必须具有卓越精湛的指挥才能和超凡不世的战功。
在22年的武装革命战争中(算上朝鲜、中印、中苏及中越战争就更长了),我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
其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是55年授衔的“十帅十将”(即十大元帅,十大大将),而在这其中又有四人,领袖群雄,可以说是百世不遇的名将。
下面我们按照55年授衔顺序简要介绍(他们的详细资料可以自己检索,本文探讨的重点仅为军事,不涉其他);第一位先声夺人的是“横刀立马,彭大将军”——彭德怀,“十帅第二”,一野的老总。
主席的老乡,红军时期,红三军团军团长,誉为“红军之狮”;抗战时期,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时期,一野总司令兼政委,席卷大西北;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迄今唯一与世界上最强大军队作战并战而胜之的中国主帅。
经典战例:百团大战,蟠龙战役,扶眉战役,第二次战役。
第二位闪亮登场的是“战争的魔鬼”——林彪,“十帅第三”,四野的老大。
少年得志,红军时期,红一军团军团长,人称“红军之鹰”,和彭比肩;抗战时期,115师师长;解放时期,四野总司令,从黑山白水打到天涯海角(黑龙江到海南岛)。
经典战例:平型关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有其二)。
第三位翩翩而至(最有学者风范)的是“当今孙武,军神”——刘伯承,“十帅第四”,二野的掌门人。
伏龙芝军事学院“海龟”,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川中一条龙”;抗战时期,129师师长;解放时期,二野总司令,逐鹿中原,饮马长江。
进军大西南。
经典战例:神头岭战役,上党、邯郸战役,淮海战役(1/5)和渡江战役(1/3)(和三野合作,下同)。
最后压轴,震撼出场的是“军中第一将”——粟裕,“大将之首”,三野的主将。
红军时期,红10军团参谋长;抗战时期,新四军一师师长;解放时期,三野代总司令兼代政委,决战淮海,横扫华东。
经典战例:黄桥决战,苏中七战,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4/5),渡江战役(2/3),上海战役。
经过上面的简要介绍,大家对这四位名将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
那么就有如下的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只选这四位呢?要知道建国时我军有战将千员,选四个也太少了吧?(谁要是说四个都太多了,那就真欠扁了)问题二,这四位名将之间的指挥艺术,作战风格有何区别?军事造诣高低,战功大小如何评判?(这个问题最招口水了)问题三,他们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与历史上的哪些名将可作参照?(这个最有趣,最好玩了)现在我们来问答上述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只选这四位呢?先来回答几个疑问,有人会说主席雄才大略,千年未有的伟人,应该是名将吧?我认为当时老人家作为最高统帅,着重负责全国的大政方针和战略指导,并不参与一线的作战指挥,按照领袖不与将领争功的原则(将领的功劳最终还不都是领袖的),故主席不入选名将系列(却是建国军事家之首,这个实在啊),其他如周、朱及刘等同理。
也有人说陈赓,肖劲光,许世友,王近山,“三杨”……等等,他们的战绩也很辉煌啊?我要说的是,上面这些都是名将,但是他们当时都隶属于这四大野战军作战序列,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这四位的部下,受其直接指挥。
也有人问“亮剑里的李云龙不是很厉害吗?怎么没入选啊?”,“啊———”,我吐了几口血,擦干嘴角继续:同学,是这样的,这个李云龙是很厉害(暂且不说这是小说虚构的人物),但是他一直也只是师团级将领,在小说中他还是陈赓的部下呢。
这时又有人问(怎么老有人问啊?):55年授衔时,有“十帅十将”,现在军委也确认了开国36位军事家,这些人如何评述?“啊———”,不过这次没有吐血,这个问题问的最有水准,我试着来解答一下:这“十帅十将”包含在36位军事家当中,军委确认的这份名单,可以说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很高的权威。
他们是名将之翘楚,我军之骄傲。
下面我们来细分一下,按照原则一(政治领袖不参选);毛、周、朱、邓。
原则二(政工人员不参选);罗荣桓、杨尚昆、李先念、谭政、张云逸、罗瑞卿。
原则三(英年早逝的不参选);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这样还剩下: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粟裕,黄克诚,萧劲光,王树声,陈赓,许光达,徐海东这一十五位,这些都是真正的猛人,每个人身后都有一大堆传记,他们的英雄往事暂且不表,只论不入选的理由;贺帅,是因为他的部队发展较慢,解放时期野战部队交给了彭老大,成了后来的西北野战军。
陈帅,三野的老板,但是实际指挥交给CEO——粟总(主席交待的),陈不离粟嘛,元帅都当了,名将就礼让一下吧。
徐帅,这个要多说几句,坊间公认其军事指挥才能不在彭林刘粟之下,且战功足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名将,经常和这四位一起被评为“中共五虎上将”,但是如果只选四位,只能忍痛割爱。
原因有二,一、西路军败征(这个原因复杂,不能完全怪他,但作为直接主官,必须负起责任),二、抗战和解放时期,一直没能掌握主力部队,才能未能充分展示。
即使这样,在临散场前,对阵阎老西,捏沙成塔,决战晋中,攻克太原,也足以让我们领略了其强悍的杀伤力。
聂帅,华北战区的主官,手中也有一定的力量(达到3个兵团),指挥了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但搞不定傅作义,还得等林总百万虎狼之师入关后,配合进行平津战役。
叶帅,也是一生传奇,解放军的总参谋长,协助主席纵横捭阖,就是没有自己班底部队,也没有独当一面进行一线的战役指挥。
元帅介绍完了,下面还剩黄克诚,萧劲光,王树声,陈赓,许光达,徐海东。
他们都是大将,很简单,十大大将除了粟裕是战略区的军事主官外,其他都是兵团级的司令或政委,都是下级(黄萧是林的部将,王陈是刘的爱将,许徐是彭的下属),战功自然要稍逊一筹。
至于才能嘛,这个不便妄作评论,毕竟才能不像战功那么客观,可以摸到着、看得见,才能的发挥也是动态的过程。
比如说陈赓,可以说是直逼彭林刘粟徐,五虎上将若再加一位必是陈赓。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后期,陈赓兵团实际上是作为军委直属部队,在南线大追击中所表现出来的战场意识和临机决断能力之于林彪可以说是有过之(南线追击中,陈曾划给林指挥),只是战争已近尾声,是他最终没能超过他的黄埔师弟(陈是一期,而林是四期),这位“黄埔三杰”心里一定很郁闷。
所以最终入选的这四位名将中名将,就是:百世名将——“彭林刘粟”骨灰级的军迷或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当时中共军队四大主力(即四大野战军)的主帅(其中三野司令是陈毅,粟是实际指挥者)。
换句话说,他们是一线大战略战区的军事主官。
上参与全国战略的规划,下承担战区的战役指挥,是中央决策和军队执行的枢纽。
执掌着解放军的精锐,站在双方的军阵前,直接与敌对垒。
惟四大名将耳。
第二个问题从指挥艺术,作战风格说起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么彭德怀就是,勇;林彪是,诡;刘帅是,巧;粟裕是,险。
多加几个字来形容,那么彭是勇冠三军,胆大心细,战法硬朗;林是用兵谨慎,飘忽不定,声东击西;刘是高屋建瓴,多谋善断,奇正相合;粟则是计算精准,临机专断,险中求胜。
多加的这几个字有些抽象啊,为了更好的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他们进行相应的比较再结合具体的战例来说明。
首先是彭林二人相比,二人几乎是名将的两个极端,在红军时期就比肩齐名,“一狮一鹰”,彭成名早,有威望,善于强攻和固守,林后生可畏,善于奇袭与伏击;彭是火山,暴烈炙热,林就是冰河,极度深寒。
彭刘相比,彭刘两位都是前黄埔系的名将(都是讲武堂出身,不过刘去伏龙芝镀过金),既精通战役指挥,又掌控战略全局。
且彭刘一直被毛视为对等的军事家,彭注重实效,敢打硬仗、恶仗,刘善于谋划,以正合以奇胜,善打巧仗(对硬拼的仗,戏称之为牛犄角)。
彭粟二人不太好比,几乎没有交集,唯有在胆略上两人有的一拼。
军中有言:彭最勇猛,也最有胆气,但粟的胆略却不亚于彭,二者的区别在于彭的胆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粟则是因为远离中央,长期处于险境当中,不断的通过战争锤炼,后天锻造出来的。
下面我们来比较林刘,——小心!板砖飞过来了,我闪(没办法,二人都有大量的拥趸,经常势同水火)。
这里我不比高低,只谈区别,好吧。
林是野战型将领,刘是参谋野战型将领……就这些?别急,容我喝口茶。
林精于计算,刘攻于谋划;林作战灵活,刘作战细巧。
林的战法场场经典,刘的战役都是教科书级的标准;其实林刘二人也有相似之处,都喜欢避实击虚,出奇制胜(这是和稀泥,没办法啊)。
轮到林粟了,这下不光板砖,单是口水就能淹没人。
我还是继续和稀泥吧,二人一起起义(南昌起义时都是小兵),一起上山(井冈山),一起擢升(林的速度比粟快多了),直到长征二人分道(林随主力长征,粟在打游击,那个惨啊),林粟的指挥和作战风格极为相似,都是大兵团,大迂回,大进军,大包围,大歼灭。
谁叫他俩最有本钱呢(四野和三野是我军主力中主力,精锐中精锐),一出手就是几十万军队的鏖战。
两人几乎打遍了老蒋的所有大将和高手。
其实他俩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林的指挥风格是“稳、变、快、准、狠”,几乎涵盖了名将辞典(待编)的所有美好词汇,可是粟又给我们加上了“险、奇、绝、妙”四字,这使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最后来谈刘粟吧,这个可以坐下来了说了(这两方的粉丝相处的还不错),刘粟都是参谋出身,最后也都成了野战型名将,都是全能型的人物;刘是老帅谋兵,大巧若拙,粟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刘告诉我们军事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粟让你知道什么是战争艺术。
所幸的是在四人当中,他们两人进行过战略和战役合作,从豫东到举世闻名的淮海决战,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
这两位彼此也是互相欣赏,互相推崇。
好了,这四位之间的相互比较说完了,现在大家应该清楚了吧?——什么?更糊涂了?那我做一个小结;论胆略,彭粟并列第一(实在不好分高低),刘次之,林最后。
论勇猛,彭为老大(以1:10的兵力,就敢横挑胡宗南),粟林刘不相上下。
论持重,林刘都讲究慎战(我们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轻易涉险,粟彭经常以身犯险。
论谨慎,林最谨慎(知道吗?小心就是我成功的秘诀),刘粟次之,彭垫底。
论谋略,刘首屈一指(我可是军神呐),林粟次之,彭稍逊。
论计算,林粟比肩(咱俩都有数学天赋),刘屈居第二,彭最后。
论灵活,林第一(我不灵活谁灵活?),刘粟相当,彭最后。
论机变,粟第一(临机万变,一招绝杀,我喜欢),林刘随后,彭又最后。
若论学历出身,刘是世界名校伏龙芝的高材生(我是海龟哦,朱可夫都是我学弟),学历最高;林是黄埔系的,也很牛;老彭是湖南讲武堂,也是科班,粟是湖南省立二师(粟老师我没有把本职工作做好)。
如果论军事理论素养,老刘是学者型名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可以做另三位的老师(刘老师好),林粟也有建树,彭后期进步的很快(是在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