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绘画色彩中央美院壁画系四工——任得智精讲
中国绘画色彩中央美院壁画系四工——任得智精讲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 明快绚丽的色调。红色为 最重要的视觉语言,红色 象征太阳与火,代表权利. 高贵。
唐朝仕女画在色彩特点:大面积的红色,对比色增加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明快绚丽的效果。画面中若有大面积的红色和绿色便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 在明度或纯度上处理不好便会给人一种俗气、轻浮之感。唐代画家在处理红绿 对比色的同时还使用间色,或者使用金、银、黑、白色来穿插间隔,减少色彩 的直接对比,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创造出艳丽、活泼而又和谐、统一的画面。
“五色”之说 :
最早书面载于《尚书·益稷》,而在民间传说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故事就有 关于“五色”的提法。上古人钟情于五色,在甲骨文有赤、白、 黄 、玄 、 幽、勿等。五行及五行色是中国色彩理论的根基,深入地影响了之后的用色 习惯及方法。每个朝代对颜色的喜好和禁忌不同,但最本质的用色观念没有 差别。周代形成五方五色学说的五行理论体系,它将万物都概括总结为金、木、 水、火、土。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秦朝崇 尚黑汉正朔为土德,东汉时期确立了“土居中央”。汉代绘画在“五行色彩 学”体系的影响下,以黑色、白色为基本色, 青、赤、黄、黑、白为主色,五色 相融合的部分为间色,间色间相融合的部分为杂色。在绘画方面的要求则表现 为追求色彩的纯正、有序,以单色平涂的方法为主,给人以庄严的、优雅的感 觉。经隋唐至宋之后被定为皇室专用的颜色。
秦汉以来,中国通过海路与许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进行交流。西汉的张骞出使 西域,建立起“丝绸之路”。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时,中国的闭关自守 状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中国的画家也通过与传教士交流、海外留学的方 式得以真正接触到西方绘画及材料。传教士郎世宁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造型 表现方式融合传统绘画的艺术。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空间的立体效果而非传统 绘画中平面的前后关系。
中央美院壁画系第四工作室色彩课程
任课教师:任得智 2015.9
中国绘画色彩
1:中国色彩表现和特点。
2:中国色彩的起源。
3:中国色彩的历代发展与特色。4:中国色彩的运用。
一.中国历代色彩表现:
1.先秦时期的绘画
设色方法:平涂。以线造型是早期中国绘画装饰性的基本表现方法。在用色方面以“五色” 为主。红色、黑色则是秦汉时期绘画的主要用色。
道家:
道家主张教化素朴,反对金碧辉煌、绵丽多彩。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认为 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有派生一 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色也多为黑色。“阴阳高于 万物而黑白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 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至,、许多画家 也摒弃绚丽、的“五色”,转而以“素朴”的水墨代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也将墨色分为五种类别,主要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就是我 高贵与静穆,西方绘画渊源的古希腊哲学,相信“形”直接 与构成世界本质的“数”相连,而色则是外表变化的“影子”,决定了西方古典 绘画的色彩紧紧依附于形体,而没有走向中国绘画色彩突出“类相”和“功能” 特性。重视真实的模仿和空间透视,色彩服务于造型和光影的表现,画家们通过 把固有色与明暗、透视结合,来表现对物象的立体感、空间感,达到仿真的效果。 色彩在西方古典绘画中完全屈从于形的再现。中国绘画的色彩并没有走西方的 重视色的物质属性、让色彩成为造型手段那样的发展道路, 中国绘画的色彩在 画面上表达的是社会文化观念, 画面上的构形骨架是以墨线为基础的。
3隋唐时期:
色墨并重。隋唐五代时期,“随类赋彩”理念纯熟,色彩运用凝炼,概括、象征与灵活。唐 人注重感官享乐,色彩明快艳丽可调动享乐。李氏父子的金碧山水石青的冷与赭石的暖 相对比呼应,视觉平衡,体现出山的阴阳向背。《游春图》中淡储打底,石青石绿重彩, 山脚用泥金依轮廓复勾,金碧辉煌感。正是对“随类赋彩”证明,宫廷生活以及贵族审美 心理的体现。唐代仕女画不同魏晋“贞妃烈妇”题材,再现现实生活。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黑白色为主,仅人物的袖口、嘴唇等以略微朱彩敷色, 装饰性很强。马王堆一号墓室壁画大量运用朱砂、石青、土红等矿物质颜料进行赋色,色彩 明艳,长久不褪。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重视色彩装饰的主观性并对人物气质、表情进行深入刻画,色彩艺术是以固 有色为主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阶段。矿物质颜料出古朴厚重,庄重典雅。
佛家:
作为中国最大的宗教,佛教对传统绘画的影响以禅宗最大。佛教思想在色彩的使 用上融合五行色彩观,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局限儒家以“色”明礼,道家以“色” 正道。而是色彩鲜明、厚重夸张、对比强烈。佛教绘画造型表现夸张,色彩的表现 也大胆、浓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直逼观者的内心世界。这也达到了 服务宗教的特性,使佛教在人民大众心中更有震慑力。
儒家: 不同色彩来区分各阶层人们的等级之差,色彩被赋予伦理道德的概念。正色象征尊贵, 间色象征卑贱。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赋予色彩特殊的含义。 譬如,唐高祖时期,赭石定为皇帝常服,色近于日,皇权象征,因此其他人禁用。那 时地位越高的人使用的颜色种类越多,越鲜艳,由于当时的官僚多穿着红色的衣服, 因此被称为“朱门”,而生活在底层的劳苦人民,却只能穿着相对灰暗的颜色,所以 被称为“白丁”。
五代、两宋时期:水墨与色彩同时作为主要的绘画表现形式, 色墨配合。宋代的 敦煌壁画中色彩的运用开始出现向平淡、温和的方向倾斜,重墨轻色和墨为主, 色为辅。
元代 绘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人画上面,绘画形式以水墨为主。明代恢复画院, 绘画创作群体主要由宫廷画家与文人画家所构成。至清代时期,中国绘画步入 了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近现代,中国古典绘画达到了一种丰富与高潮期。西学 东渐影响了传统绘画的色彩观,西方绘画及材料冲击了以笔墨为主的中国传统文 人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