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要面对一些问题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衡量一个教师工作的
价值,不在于培养了多少尖子生,而在于成功转化了多少问题学生,从而帮助这些孩子重新
树立自信,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因此,如何更好地教育与转化问题学生,
无疑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视和正确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师要满怀春风融冰的爱心,充分关爱、尊重问题学生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没有孩子
天生就是坏孩子。

许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多种复杂因素作
用的结果。

有人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是正常的,我们要理智
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问题学生平时往往受到较多的歧视,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较大的伤害,很
容易自暴自弃。

因此,要转化他们,教师就要多尊重、多关爱、多鼓励,走进问题学生封闭
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打开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

2009 年,笔者曾教过一个学生,门门功课
不及格,课堂上出怪腔、搞恶作剧,课下欺负小同学、破坏公物,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

刚刚接触这名学生时,由于他在课堂上捣乱,气急之下,我对他劈头盖脸一顿痛批。

这样的
事情连续发生了两三次,往往当时有点儿效果,一转眼又故态复萌,让人颇感头疼。

静下心来,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春风和煦柔和,却能消融坚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何
尝不是如此?于是我决定换个方法试一试。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等他坐下之后,我平心静气地问他:“你平时不爱学习,课堂上又那么多次违反纪律,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给老师说一说?可以当作是和朋友聊聊天,不想说也没关系。

”看惯了教师冷眼、听惯了教师批评的他见我和颜悦色,以诚相待,慢慢打开了心锁,说出了自己的
心里话。

他说自己刚上七年级时成绩还不错,只是后来有一段时间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落
了下来。

再加上父母经常打骂,教师不讲方式的批评,慢慢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其实他
自己也不想这样,只是老管不住自己。

这次谈话,他敞开心扉,和我说了很多。

师生之间的
沟通有了良好的开端之后,我趁热打铁,又和他进行了几次长谈。

慢慢地他变了,后来还被
同学们推举为政治课代表,毕业后考上了县一中。

这位学生的转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
建立在关爱、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教育不断走向成功。

二、教师必须培养洞幽察微的细心,敏锐捕捉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把握最佳的教育时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弱点,那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问题生不是缺乏闪光点,而是缺乏教师注视的眼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积极的饱含期望的暗示和期待,对学生是一剂营养丰富的心灵良方。

挖掘闪光点,把握转折点,促进飞跃点已成为很多优秀教师转化问题学生的成功经验。

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如果良药不苦、忠言顺耳,那么,是否
更利于被接受,效果会更好呢?出于人的本能,许多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大多喜欢听表扬,
不愿多听批评,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我们在批评问题学生的错误之前,应
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进步代替批评不足。

如,我们班上的李同学,虽然
成绩还可以,但平时表现很散漫,很多科任教师都反映他纪律观念差。

我经过仔细观察,发
现他很喜欢中长跑,并且颇有实力。

于是,我多次表扬他,称赞他的速度快、技术好,并且
进一步引导,如果把他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学习中,成绩肯定能够再上层楼。

后来,在县中学
生田径运动会上他又拿了两项冠军。

利用这个机会,我又进一步表扬、鼓励他,并号召全班
同学向他学习。

慢慢地,他在学习、纪律上的表现越来越好,成为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无数
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应该用“放大镜”、“显微镜”看学生,关注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在发
现了闪光点之后,还应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
强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鼓足前进的勇气,形成良性循环,得以不断进步与提高。

三、教师要具备静待花开的耐心,给问题学生以转变的时间,耐心沟通,顺势引导
问题学生并非不可救药,他们其实都是迟开的蓓蕾,也有自己的天赋,都有极大的潜能。

但是,坏孩子不是一天变坏的,好孩子也不是一天就能变好的。

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


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要奢望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让学生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教育是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改变着
学生的行为。

无论多么高明的教育,都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问题
学生时,针对他们的缺点反复抓,抓反复,在学生心中逐渐积累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最
终水到渠成、铁树开花。

插班生林可树的故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作为孩子,从小父母离异,缺乏家庭的温暖,他是不幸的;但作为学生,能遇到杨聪这样的好老师,悉心关爱,他又是幸运的。

有人说,
教育不是万能的。

但是,我要说,只要有爱,教育完全可以创造奇迹!我坚信,今后每一个“林可树”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杨聪”,成为一棵棵“幸运树”,沐浴在师爱的灿烂阳光下,茁壮
成长,大树参天!让我们为此而共同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