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分析【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文化环境呈现出多元并存,自由发展的显著特征。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
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主要简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并针对以上因素提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转型时期;文化环境多元并存;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导向和调节作用。
在我国,主流价值观可以被归纳和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由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与经济、政治、文化,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指出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价值观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参照依据, 新形势下,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观是积极的,多数的政治倾向、人生态度、竞争意识、择业观、婚恋观、消费观等都与时代变革同步,呈现出积极、进取、务实、开放的特点。
甚至不乏有像李春华一样为了拯救他人勇敢牺牲的英雄人物。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快速,当代大学生是在求新与守旧、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价值目标也就由理想转向现实,趋向多层次化。
一、可以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表现为:积极、务实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政治选择的功利化、政治心态的幼稚和不成熟井存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但也表现出政治选择的务实化与功利化。
亦有部分同学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 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2.在道德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较高的道德认知与较差的道德修养、践行共存,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矛盾和困感当代大学生存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脱节问题, 他们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 往往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3.在职业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迫求发展,崇尚创造的职业价值观念与急功近利的求职心理共存大学生普遍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成才愿望迫切。
紧迫感、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明显增强,讲究效率、注重学习实效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绝大多数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占领就业上的制高点, 赢得发展上的主动权, 以适应社会的竞争。
而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社会上的恶习,为了出众会不择手段,病态竞争。
4.在婚恋的价值观念上表现为:独立平等的婚恋价值观念与弱化的责任感共存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很多大学生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产生向往,对西方的爱情方式盲目模仿,羡慕西方自由、浪漫、不受拘束的爱情,追求刺激、洒脱的爱情生活,而责任、义务的意识逐渐淡漠。
5.在生活观方面表现为: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与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共存大学生的视野宽广了,所接触的、感悟的信息以空前的规模急剧膨胀,接触对象日益丰富多彩。
但是,这也往往造成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迷惘和困惑。
大学生们往往多热情而少理智,易受诱惑而又缺乏鉴别,加上有些人缺少自律的原则.价值上的失落乃至素质偏低,如果一味追求新奇变化,则往往优劣糟粕兼收并蓄,失去社会的审美标准。
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性表现,如自由散漫的任意性,对现实的逆反性等。
6.在消费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追求时尚、积极消费的价值观念与消费心理不成熟共存大学生中,目前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的逐渐增多,旅游、恋爱消费也日趋增加。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了较大的波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
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
表现为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同时,由于大学生定位的特殊性,他们的经济来源以家庭为主,从而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
7.在人生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讲求奉献社会与关注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共存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
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但也不能忽略有些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淡化社会责任。
主要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 不顾及别人,不参加集体活动,出现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对社会要求高, 对自己要求低。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自身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加之社会上对“大款”们豪华的高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使得人们心里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使得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三)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
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
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五)家庭教育的缺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六)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一)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新形势下, 对大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走出自身价值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三)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
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强制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教育要求。
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