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抗结核化疗方案对48例PPD皮试阳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疗
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ppd皮试阳性结节性红斑患者的两种抗结核化疗方案的疗效、安全性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
方法:收集本院48例ppd皮试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随机分到a、b两组,a组给予2个月异烟肼加吡嗪酰胺治疗,b组给予2个月的异烟肼加利福平加吡嗪酰胺和4个月的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观察治疗1个月后、6个月后的疗效、安全性和1年后的复发率。
结果:两组1个月后、6个月后的有效率、安全性无差异,复发均很低。
结论:对于无明确活动性结核感染病灶,而ppd皮试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短程2个月的抗结核治疗能取得和6个月疗程同样的疗效。
【关键词】结核;结节性红斑;抗结核化疗
【中图分类号】r758.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85-01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好发于小腿胫前,呈暗红色的炎性疼痛性结节红斑性疾病。
其病因与多种病原体感染、风湿免疫病、药物、肿瘤、雌激素等有关[1]。
在我国,结核感染被公认为是en的最常见原因,并主张早期抗结核治疗。
本文前瞻性收集了48例ppd皮试阳性的en患者,分别给予2个月和6个月抗结核治疗,疗效、安全性和1年后的复发率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人来源于本院2006年4月-2010年8月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48例。
其中女性32例,男性16例,男
女比为1:2,年龄18-50岁。
48名患者随机分入a、b两组,每组24人。
1.2病例选择:①所有病例均具有典型的en皮损。
②排除了链球菌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白塞氏病、结节病、肿瘤、药物等疾病。
③ppd皮试强阳性硬结>19mm。
④ppd皮试阳性硬结10-19mm,但经过一般治疗无效的。
⑤无抗结核药禁忌。
1.3实验检查:35例血沉增快或伴crp增高,7例血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例ena抗体谱中抗ssa抗体阳性,1例类风湿因子滴度轻度升高,抗o均阴性。
48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阴性,痰抗酸杆菌涂片阴性。
1.4皮肤结节病理活检:19例行皮肤活检,见皮下组织间隔性脂膜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未见干酪样坏死,未见肉芽肿病变,抗酸染色阴性。
1.5治疗方案:①病因治疗:a组2hz(2异烟肼+吡嗪酰胺);b 组2hrz/4hr(2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4异烟肼+利福平)。
②两组在治疗初一个月均给予适当休息,非甾体消炎药、维生素c、丹参片口服。
用药2月内每两周查一次血像,肝肾功能,血尿酸。
在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观察疗效变化,1年后随访结节红斑的复发率。
1.6疗效判断标准:①基本痊愈:疼痛消失,结节消失>90%,无新发病灶;②显效:疼痛明显减轻,结节消失50%-90%,无新发病灶;③改善:疼痛部分减轻,结节消失10%-50%;④无变化:结节
减少<10%或有新发病灶出现。
痊愈和显效被认为治疗有效。
1.7统计学方法:因所观察疗效指标为分类定性数据,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治疗1月后a组痊愈62.5%,有效率8
3.3%,b组痊愈66.7%有效率87.5%,具体数据,(见表1);治疗6月后a组有效率91.6%,b组有效率95.8%,具体数据,(见表2)。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a组2例改善和无变化的病人加用泼尼松和雷公藤多甙,一月后获得显效。
b组有3例已获痊愈的未能坚持完疗程,在第4个月自行停药。
6个月疗程结束后仍有1例有反复的新发病灶,加用了泼尼松和雷公藤多甙获显效。
表1治疗1月后观察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改善无变化有效率 a 2415(62.5)5(20.8)3(12.5)1(4.2)83.3% b2416(66.7)5(20.8)2(8.3)1(4.2)87.5%表2治疗6月后观察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改善无变化有效率 a2420(83.3)2(8.3)1(4.2)1(4.2)91.6% b 2421(87.5)2(8.3)01(4.2)95.8%2.2不良反应:在治疗6个月内观察,a组2例有消化道不适,1例血尿酸增高;b组3例消化道不适,2例谷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血小板下降,给予对症治疗,在疗程结束后消失。
2.3两组治疗1年后观察,各有1例复发,复发症状均较轻。
3.讨论
en病因多种多样,如多种病原菌的感染、风湿免疫病、肿瘤、药
物等等。
在我国,特别是结核多发区,结核杆菌成为en的主要病因。
范团起等研究小组报道结核杆菌引起的en发生率为
53.6%-84.0%[2-4]。
随着患者保健意识和对疾病认知度的提高,首诊于风湿科门诊的en患者愈来愈多,除了明确的乙肝病毒、链球菌感染、淋巴瘤等之外,结核应该成为首先考虑的病因。
而ppd皮试因其简单易行、经济方便,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en的常规检查,必要时行t-spot 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查以进一步鉴别,对于强阳性结果的患者及早给予抗痨治疗[5]。
本文收集的ppd试验强阳性的患者,均无活动的结核感染的临床表现,如盗汗、消瘦、低热、咳嗽、胸痛等,胸片、肺部ct、痰涂片、病理与肠道、肾脏、骨骼关节检查等均未发现活动性结核灶依据。
对于此类患者抗痨治疗是否需要长程联合成为我们的困扰。
本文予2hz和2hz/4hr两种方案治疗取得了相近的疗效。
追踪一年后亦少有复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类患者的体内存在不活跃结核病灶,结核菌数量少、毒力较低,也有可能是短时间接触到结核传染源而获得。
但它能够引起机体防御,导致ⅳ型变态反应。
故早期短时间的杀菌能达到很好的疗效,复发率也低,且更易被患者接受,服药治疗依从性更高,也降低了发生药物毒副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病例数量有限,尚需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吴东海,王国春.实用临床风湿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704.
[2]范起团,李卫红,张广政.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5):389.
[3]李秉煦,蔡剑锋,林孝年.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与结核关系的探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3):166.
[4]王玉兰.结核与结节性红斑的关系探讨及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2):157.
[5]杨勤宇,李惠,赵恒光.结核相关结节性红斑的研究进展.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