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范文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拟以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有利和不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实施的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的思想,1941年,他在《会计论坛》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埃里克·科勒发现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成本比重很低、间接成本很高,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是为了适应会计预算和控制的发展需要,但在实务中并没有得到认可。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系别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题目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本题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的动机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徐琴、成爱武(2005)认为通过应用作业成本法,可改进企业的营销费用管理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实现营销过程的不断优化。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王斌、高晨(2005)通过分析预算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EVA管理、作成本法和作业管理这四种管理工具的特性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管理会计功能框架为基础,强调工具间的互补性与整合效应,试图从管理会计功能定位出发,整合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体系。
作业成本法自提出以来,在理论界广受推崇,被视为当代管理会计的重大发展成就之一,也被视为新一代革命性的成本管理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业成本法以及为此基础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被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近十年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总体来说应用率不高,应用状况也不理想。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Cooper&Kaplan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之后,作业成本计算法才受到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并在实务界得到广泛的运用。
1991年,来自波兰特大的彼得·特尼在其专著《ABC的功效:怎样成功的推动作业计算》中,系统地研究了作业会计的核心概念——作业和成本动因,并首次将作业成本计算与企业管理联系起来。
李兴文、王晓强(2003)认为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都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念的核心管理思想,都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两者并无原则上的差异,应对二者予以整合。
潘飞、郭秀娟(2004)认为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基础预算具有潜在的优势:在成本费用预算环节,资源的分配和作业消耗清晰可见,这有利于确认低效或不平衡因素;可使企业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改善决策制定和业绩评价,提高经营灵活性;同时,作业基础预算使得企业战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得以体现和明确;也为企业基于价值链优化组织结构的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叶碧玲(2008)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实施中的困境以及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推行的应对策略。其中实施的困境有:不发达的信息系统影响了信息的收上的障碍、高额的初期投入让许多企业却步、来自企业领导和员工的阻力、作业成本法在适用范围和核算方法存在局限性;解决问题的相应地对策:兼顾成本效益原则,适度实施、协调管理当局,纳入企业竞争战略、树立成本管理思想,科学认识作业成本法、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应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系统,提高信息收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正确地认识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根据企业制造费用比重不同区别运用。
美国人乔治·斯托布斯最早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讨论。他系统阐述了作业成本会计的账务处理方法和作业的投入产出的控制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的计算工作量很大,由于计算手段的限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20世纪末,由于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适时制的产生与发展,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代表者是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宾·库珀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宾·库珀1988年开始在他们合作的《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四篇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文章。对作业成本的定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探讨。
2004年,澳大利亚《会计与财务》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仍然说ABC“这一成本方法的好处已经明示,但实际的企业至今仍然如此之少。其原因盖在企业最高领导的重视和企业内部力主实施ABC力量不足。”
(二)国内研究状况
1987年作业成本初具雏形,余绪缨教授率先向我国引进,并在1993—1994年间亲自主持了以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为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作为研究成果,余绪缨教授的项目组在《当代财经》上连续发表了8篇论文,全面介绍和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及其框架、内容和内在联系,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我国学者对作业成本法以及和作业成本法其他相关方面的拓展与研究,可以了解到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可以大概的概括出我国实行作业成本法所面临的问题有:科技水平不高,技术基础薄弱、欠缺孕育作业成本法成长的环境、公司的各部门协作关系难以协调、缺乏相关软件技术的支持、高额的投入和实施项目周期较长,让人们会失去信心、财会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传统的成本核算观念难以突破等
王健礼、杨荣本(2008)分析了我国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经济状况、相关软件技术、企业管理层、财务人员、基层人员、制度条件、作业成本法的设计队伍、各部门间的协作问题。
潘飞(2008)探讨了销售费用成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通过对上市公司许继电气的案例分析,具体探讨了如何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销售费用进行成本化,为企业各种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成本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