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重点流域区划(2006~2010年)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二○○七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概况 (2)1.1自然环境概况 (2)1.2主要流域概况 (4)1.3社会经济概况 (9)1.4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情况 (11)1.5相关规划主要内容 (11)1.6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 (14)第二章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5)2.1指导思想 (15)2.2区划原则 (15)2.3区划范围 (16)2.4区划依据 (16)第三章重点流域区划 (17)3.1重点流域区划 (17)3.2重点流域区划结果 (19)3.3全省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20)第四章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 (22)4.1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22)4.2严格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22)4.3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 (23)4.4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23)4.5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24)附表:附表1 2005年全省各市(州)国内生产总值附表2 已投运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附表3 在建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附表4 三峡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分布情况附表5 2006年四川省五大水系干流水质评价结果附表6 2006年四川省五大水系主要支流水质评价结果附图:附图1 四川省水系图附图2 四川省三峡库区影响区域上游区分布图附图3 四川省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分布图前言四川是千河之省,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49条,属长江流域的国土面积占了96.7%,三峡库区80%的水量来自四川境内。
全省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均属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确定的影响区及上游区,其中涉及影响区的县(市、区)共26个、上游区的县(市、区)共155个,四川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对三峡库区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第21号公告——《关于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修改单的公告》“4.1.2.2修改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或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时,执行一级标准的A标准,排入GB18918-2002地表水Ⅲ类功能水域(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GB3097海水二类功能水域时,执行一级标准的B标准”。
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为重点流域,我省所有县(市、区)均属于三峡库区的影响区或上游区。
目前,全省未对重点流域进行区划,导致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其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标准的A标准还是B标准标存在不同看法,制约了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
全省来除局部区域河流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外,总体各流域水质尚可,水环境容量较大,出川断面水质良好,常年以Ⅱ类、Ⅲ类为主。
我省总体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为加快我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确保减排任务的完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环境保护局组织优势力量开展“四川省重点流域区划”编制工作。
本区划工作以还“三江清水”为目标,确保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结合流域水质状况、水环境容量现状,提出全省重点流域划分方案,据此明确重点流域,指导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一章概况1.1自然环境概况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是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之一。
东邻重庆,北连青海、甘肃、陕西省,南接云南、贵州省,西靠西藏自治区。
东经97º21´~108º28´,北纬26º03´~34º19´之间;东西长1075km,南北宽921km,幅员面积为48.5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
1.1.1地形地貌境内地势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与高原为特色,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每种地貌类型齐全,以岷山、龙门山、大相岭、大凉山为界,全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南山地和川西北高原。
其中平原占3.3%,丘陵占21.8%,山地占40.8%,高原占34.1%。
东部盆地是全省经济较发达的区域,面积约19.34万km2。
盆周高山环绕,海拔高程多在1000~2000m之间,山势向盆地倾斜,盆地地势起伏平缓,从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程220~750m之间。
盆地区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盆地西部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为青衣江、岷江及沱江上游支流河流冲积扇连接成的成都平原,面积约1.7万km2,盆地中部龙泉山和华莹山之间为丘陵区,海拔高程一般在500m以下,相对高差在200m以内,是全省最大的农业区,盆地东部介于华蓥山以东至盆缘之间为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岭谷区,坝丘镶嵌。
整个东部四川盆地平原占10.2%,丘陵占53%山地占36.8%。
西部高山高原区人烟稀少,经济发展滞后,面积约29.09万km2。
区内山岭重迭,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北部属青藏高原东延伸部分,海拔高程在3500~4500m之间,切割轻微,地势平缓、起伏不大,为岭缓谷宽的丘状高原地貌,称川西北高原。
南部为川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横断山脉的北冀部分。
山体呈南北走向排列,河谷深切,岭谷高差向南逐渐增大,可达1000~3000m,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1.1.2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
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小金-康定为界,该界以东为相对稳定的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为相对活动的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地槽区)。
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
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
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西部为高山区,褶皱紧密,断裂及活动性断裂较发育,地震频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滑坡、泥石流、地震,其次是冻土和草地沙化。
东部盆周山区,岩层褶皱平缓,断裂较少,未出现过巨大的地震灾害。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岩溶塌陷。
东部盆地腹部区,岩层水平,褶皱宽阔舒缓,断裂稀少,未见中强震发生。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水土流失、水质污染。
我省区域地质条件差异悬殊,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
川西北高原区广泛分布沼泽湿地的孔隙潜水,孔隙水和裂隙水;川西南山地区主要为岩溶水及孔隙水,以裂隙水分布普遍,但富水地段不多;盆地成都平原多孔隙水,盆中丘陵多红层裂隙水,盆周山地多岩溶水。
1.1.3水文气象四川省地处亚热带,属暖湿的亚热带东南季风和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西南季风交替影响地区。
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
东部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少日照地区,也是中国亚热带气候的主要分布地区,属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冬暖、春旱、夏热、秋雨,阴天多、日照少、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6~18℃。
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期长,降水集中,多暴雨、雷电。
盛夏常出现连晴高温天气,7月平均气温25~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常常出现伏旱高温天气,而盆地西部则多暴雨,易成洪涝,“东旱西涝”已是常见的气候特点。
川西南山地为干湿季分明的西南季风气候。
全区热量资源丰富,雨季长、雨量多,全年为农耕期。
川西高山峡谷为垂直分布的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差异和南北差异较明显,年平均气温4~10℃,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偏南河谷地区12~15℃。
其中南部谷地热量资源最丰富,多光照,冬春连旱期长,水热矛盾突出,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暴雨洪涝。
川西北高原为长冬无夏的高原气候,热量资源贫乏,雨季短、雨量少,冬干夏雨,干湿分明,主要气象灾害是冷害和干旱。
1.2主要流域概况1.2.1河流水系分布四川水量丰富,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49条,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有343条,除红原、若尔盖、阿坝等县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可分为五大水系,即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水系、嘉陵江水系、岷江水系、沱江水系、金沙江水系。
长江是流经省内的最大河流,上游称金沙江,金沙江流至宜宾纳入岷江后称长江。
境内长江主要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
四川省湖泊大多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区,多数湖泊为冰蚀湖、溶蚀湖、堰塞湖,部分为古河道与牛轭湖。
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00多个。
著名湖泊有邛海、泸沽湖、碧波湖等。
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含蓄水量,共计约35亿立方米。
四川冰川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全省共有冰川200条,总覆盖面积51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210亿立方米,著名的有贡嘎山冰川、雀儿山冰川、九拐山冰川等。
1.2.2水环境功能区1991年,四川省环保局对五大水系的河流共划分了27个省级水环境功能区,湖、库24个,涉及13条江河,湖、库24个,并于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此外,各市州根据四川省水环境功能区划类的原则、方法,将所辖水域又划分了116条河流。
四川省水系金沙江水系、岷江水系、沱江水系、嘉陵江水系和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等主要河流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见下表。
1.2.3流域水质现状2006年,四川省五大水系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9.4%的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5个出川断面全部达标,总体上水质较好。
长江干流所有监测断面全部达标,其水质继续趋好,宜宾段、泸州段均以Ⅱ类水质为主。
(2)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水系所有监测断面全部满足规定水质要求,总体水质较好。
干流攀枝花段以Ⅰ类水质为主,凉山段、宜宾段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雅砻江以Ⅰ类水质为主,安宁河以Ⅱ类水质为主。
(3)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水系91.7%的断面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干流及支流的巴河、渠江、涪江、琼江保持优良。
省控监测河段中,5.6%的断面满足Ⅰ类水质标准,61.1%的断面满足Ⅱ类水质标准,25.0%的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5.6%的断面属于Ⅳ类水质,2.8%的断面属于劣于Ⅴ类水质。
嘉陵江水系水质现状图干流以Ⅱ类水质为主。
支流中,广元白龙江以Ⅰ类水质为主,东河以Ⅱ类水质为主,南河南渡段以Ⅳ类水质为主,马家坝段以Ⅱ类水质为主,南充西充河水质以劣Ⅴ类为主,广安清溪河以Ⅳ类水质为主,达州州河以Ⅲ类水质为主,绵阳凯江、梓江以Ⅱ类水质为主,遂宁琼江以Ⅲ类水质为主,郪江以Ⅲ类水质为主;巴河、渠江以Ⅱ、Ⅲ类水质为主,涪江以Ⅱ、Ⅲ类水质为主。
岷江水系58.8%的断面满足规定的水质要求,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水质保持优良。
省控监测河段中,17.6%的断面满足Ⅰ类水质标准,20.6%的断面满足Ⅱ类水质标准,20.6%的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属于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20.6%,属于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8.8%,11.8%的断面属于劣于Ⅴ类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