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本科课程论文 《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探索--以漂流旅游为例》
课程名称 旅游法规 姓 名 刘紫阳 学 号 1023111019 专 业 10运动休闲方向 任课教师 杨文棋 开课时间 2013年6月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 评阅日期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3 年 06 月 06日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漂流旅游为例 刘紫阳(1023111019) 第 2 页 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探索--以漂流旅游为例
【摘要】体育旅游在国内是一项新的旅游产品,与此相应体育旅游也是一门新的学科。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健身方式。体育之旅日渐成为旅游爱好者的新旅程,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要让运动自然地加入我们的生活,让运动乐趣充满生命的每个角落,让我们从体育与旅游中尽享生活"体"与"闲"的乐趣。体育与旅游的这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彼此扩张的个性,是体育与旅游必然加快联手的战略选择。体育旅游就是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它有益于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本文通过本文基于体育与旅游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提出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体育旅游;运动;融合;案例分析;对策 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漂流旅游为例 刘紫阳(1023111019)
第 3 页 目录 一、以写此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4 (一)目的 ..................................... 4 (二)意义 ..................................... 4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 4 三、我国漂游旅游发展现状 ......................... 5 (一)漂流的定义 ............................... 4 (二)漂流的现状 ............................... 4 四、我国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策略 .................. 6 参考文献 ......................................... 6 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漂流旅游为例 刘紫阳(1023111019)
第 4 页 一、写此论文目的及意义
1.1目的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和谐运转的制度、规则和文化,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结构提供参考。 1.2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人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连续的工作,人们内心堆积了很多的压力,然而压力是需要得到释放的,所以有很多的人愿意通过体育旅游中的刺激、冒险行为来舒解心中的压力,体育旅游在今后社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体育旅游发展的同时还能带动各种以经营体育运动为主的俱乐部能使体育旅游更有组织性、安全性。因此了解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对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事业有重要作用。
2、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较晚。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选择和参与已不再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而开始选择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加强身体锻炼的体育旅游产品,如登山、游泳、滑雪、观看大型比赛等。应对我国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国家旅游局将 2001 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体育健身游”,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来吸引和满足各种类型的消费群体。可见,体育旅游消费观念在我国已深入人心,并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市场发展潜力。从自然与人文环境两方面来看,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这些将成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良好的外部条件。比如东北各省份开发出的多个天然滑雪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都成了我国冬季体育旅游的滑雪与游览胜地;风光宜人的海滨城市,如三亚、大连、青岛、厦门、秦皇岛等地,都是体育旅游开展游泳、潜水、日光浴等项目的理想场所;此外,内陆众多的江河、湖泊及水库也可开发成为漂流、划船等体育旅游的娱乐活动项目;我国各地的诸多名山大川也为登山、攀岩等项活动的开展造就了天然条件。这些都形成了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体育旅游业务正以不同的形式相部分省市区还把发展体育旅游作为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继开展起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浙江、安徽等省把体育旅游作为当地旅游项目开发的重点;甘肃省举办了“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 用以促,进当地游经济的升温;无锡市还在太湖旅游风景区兴建了山地自行车赛场,增加新的体育旅游项目并形成特色,以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体育旅游也给所在地区带来了现时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可以看到,体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漂流旅游为例 刘紫阳(1023111019) 第 5 页 3、我国漂游旅游发展现状 3.1漂流定义:在离岸较远的海洋中由于风对海面的切应力作用所引起的水体流动。 3.2漂流发展现状:漂流于水上,顺水流动。漂流,曾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涉水方式。漂流最初起源于爱斯基摩人的皮船和中国的竹木筏,但那时候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存需要。漂流成为一项真正的户外运动,是在二战之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些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尝试着把退役的充气橡皮艇作为漂流工具,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水上漂流运动。在我国,漂流运动的起步较晚,大多数的水上漂流活动还仅仅停留在小范围的对自然河段的利用上,而真正开发出来的商业性河流资源还比较少。随着人们户外活动项目的不断拓展和技术技能的不断提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漂流也能作为一项竞技性的运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刺激和欢乐。漂流运动从五十年代起在中国开展,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女子四人皮划艇,世运会上获得第四名,就选手抗衡的能力而言,中国漂流运动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挑战自然成为现代人们追求的时尚。漂流运动以其特有的运动形式成为现代人们融入自然,挑战自然的工具。激流皮划艇,障碍回旋,激流马拉松,漂流,皮艇球项目应运而生,这些项目的出现立即得到了人们特别是追求时尚、热衷户外运动的年轻人的青睐。年轻人的喜爱独特、惊险和优美,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项目中,又因为其高观赏性高收视率得到了媒介特别是电视公司的喜爱。由于电视的介入,使皮划艇竞赛成为极好的广告载体,成为众多企业、各大公司推广形象、开拓市场的极好投资途径。中国的漂流运动也正在兴起。在国内许多著名的江河中已开展起皮划艇的竞赛和橡皮艇的旅游,随着此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和开展,中国的漂流也将会在不远的将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4、我国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策略 4.1 制定并完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 政府职能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出符合当地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通过实施这些法规,起到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秩序,端正体育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体育旅游的人文环境。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在项目的经营管理中,要注重强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建立经营者与导游的资格审查制度;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对体育旅游设备做到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游客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4.2 加强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性发展 体育旅游要走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体育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加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保护旅游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实现与其他旅游形式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保护生态及风景名胜资源环境为前提。对于建设项目要合理开发、科学地规划实施,始终把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建立在生态及人文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之上, 使体育旅游产业效益与生态、人文发展相互协调,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融。 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漂流旅游为例 刘紫阳(1023111019) 第 6 页 4.3 培养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 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前景一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二是体育旅游营销人才、市场开发人才短缺。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知识欠缺,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被大众所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加大宣传与促销,努力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 运用影视、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加大对体育旅游的宣传推广,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要积极组织各旅游单位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交流与合作。体育旅游的发展要以国际体育旅游为先导、国内体育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方向,大力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9]。体育旅游经营实体和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宣传,强化人们的健康锻炼意识,让体育健身成为每个人的自发行为;加强体育旅游的活动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旅游。地方政府要支持新闻媒体对体育旅游活动的跟踪报道,增强对体育旅游的社会认知度。 4.5强化管理,努力提升体育旅游服务水平 促进体育旅游制度及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体育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体育旅游产业服务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树立“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拓宽体育旅游服务领域,提升体育旅游的综合服务水平。保障体育旅游安全制度的实施过程,确保每一位体育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排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杜绝体育旅游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体育旅游各类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体育旅游工作团队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旅游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霄.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48. [2]苏肖晴.关于中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2):18-21. [3]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2):264-266. [4]张自明,孙民治.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1):32-33. [5]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30:30-32. [6]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8,27(5):23-35. [7]刘毅,施抗美,李大立.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08,(4):87-89. [8]李荣芝,虞重.体育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46-51. [9]付业勤,闻扬.国内体育旅游研究进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8(6):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