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华黎明[内容提要]伊朗核问题自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以来,国际社会不断斡旋调停甚至制裁,不仅未能取得任何进展,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伊朗决心拥核,除有着追求充当地区强国的企图外,更主要的是伊朗伊斯兰政权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美伊关系的长期敌对。多年来,伊核问题一直是大国之间相互较量的杠杆,其发展前景或是西方国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不断加大对伊施压,或是美国(通过以色列)对伊动武,或是美伊谈判和平解决。无论哪种前景都会对美俄关系、美欧关系、美中关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伊朗核问题美俄关系美欧关系美中关系[作者简介]华黎明,前驻伊朗大使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10)03-0035-05

2010年第2期总第114期No.2,April2010Seq.No.114PeaceandDevelopment

2003年以来,伊朗核问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冷战结束后一个超级大国与一个伊斯兰大国之间延续时间最长、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对峙,也是对世界核不扩散体制的严峻考验。在伊朗核问题上,不仅展开了各大国之间的博弈,而且其解决前景直接影响到掌握着世界经济命脉的中东是毁于战火还是走向和平。一、伊朗核问题的由来伊朗对核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继美苏之后最早着手核技术研发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上个世纪70年代,伊朗已拥有一个零功率反应堆、6个核研究中心和5个铀处理设施。1971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不久又加入“欧洲气体扩散组织”(EURODIF)。1974年,在西德帮助下,伊朗在波斯湾港口城市布什尔开始动工兴建核电站。这一切都发生于冷战时期巴列维统治下奉行亲美政策的伊朗。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由于长老霍梅尼曾有言称,核武器是“非人道”的,伊朗伊斯兰政权曾一度中断了所有的核计划,还主动停止了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和与西德的合作。两伊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朗恢复了核技术的研发。1991年伊朗与俄罗斯达成恢复修建布什尔核电站的协议。1995年初伊俄签署俄罗斯为伊朗建造4座商业用轻水核反应堆的合同,引起美国的警觉。美国克林顿政府反复对俄叶利钦政府施压,试图阻止俄伊核合作,未果。伊朗的“核问题”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点始于2003年之后。2002年8月,流亡国外的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揭露伊朗政府分别在伊朗中部的纳坦兹和阿拉克秘密修建了铀浓缩设施和重水反应堆。同年年底,美国公布了侦察卫星拍摄的上述两处核设施的照片,称伊朗有可能利用这两处设施制造核武器。随后,美国向伊朗施加强大政治压力。2003年9月,美国以伊朗违反了NPT为由,要求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对伊朗实施制裁。2003年9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理事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开核计

35——划,接受突击检查。为避免伊朗核问题引发冲突,英、法、德三国(EU-3)出面与伊朗进行谈判。2003年12月18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伊朗签署了NPT附加议定书,即承诺伊朗的核设施接受IAEA随时随地的突击检查。2004年11月22日,伊朗与EU-3达成《巴黎协议》,伊朗自愿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29日,IAEA理事会决定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次年3月,伊朗向EU-3提出了关于中止期结束后伊朗限制浓缩铀活动的方案。EU-3拖延至8月5日才提出一个“实施《巴黎协议》的一揽子方案”,由于该方案对伊朗提出的方案完全不予置理,立即遭伊朗拒绝。从此,伊朗对核问题的立场趋向强硬。2005年8月10日,伊朗重启伊斯法罕铀转换设施。2006年1月10日,伊朗宣布恢复浓缩铀的研制。对此,在美国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代表于2006年1月16日在伦敦讨论伊朗核问题,会议呼吁伊朗停止重启浓缩铀研究。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德国(P5+1)的六国机制从此启动。为了维持P5+1机制的“团结一致”,美国在2006年5月对伊朗核问题的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同意在伊朗暂停浓缩铀活动的前提下直接参加与伊朗的核谈判和欧盟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由于伊朗坚持不停止浓缩铀活动,2006年7月,美国再次启动P5+1机制,六国一致同意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同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限伊朗在一个月内停止铀浓缩活动,但遭伊朗拒绝。2006年12月,安理会通过1737号决议,要求伊朗立即停止所有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有关的活动。决议还要求世界各国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人员和公司的资产。2007年3月,安理会通过第二份制裁伊朗的1747号决议。该决议在前一份决议的基础上,扩大了制裁对象的范围,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2008年3月,安理会又通过了1803号决议,在前两份决议基础上增加了对伊制裁措施,不仅扩大了制裁范围,还呼吁各国对部分伊朗金融活动保持警惕,依法有条件地在机场和港口检查伊朗空运公司和伊斯兰航运公司的货物等。但是,安理会三份制裁决议并未能迫使伊朗就范,反而促使伊朗的核计划加速实施。2009年10月21日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伊朗的代表在维也纳初步达成了交换浓缩铀的意向,即伊朗将其已经提炼获得的浓度为3.5%的浓缩铀的3/4(1,600公斤)运至俄罗斯提炼成浓度为20%的浓缩铀,由法国向伊朗提供浓度为20%的医疗用同位素。此议遭伊朗国内公众强烈反对,伊朗政府随即又要求改变交换地点和数量,遭美欧拒绝。伊朗核问题再次陷入僵局。目前,美国正动用其庞大的外交资源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伊朗第四个制裁决议案。

二、伊朗发展核技术的主要动因60年来伊朗对核技术的执着追求及其强硬立场背后有着强烈的拥核动机。伊朗拥核的决心很大,不可逆转。首先,伊朗是个文明古国和伊斯兰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战略地位和拥有的资源规模在中东地区均名列前茅。伊朗人不分宗教和政治信仰都有一个“强国梦”。在当今世界上,拥有核技术是强国的重要标志。伊朗是不甘落后的民族,当伊朗人环视周围的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都已成为核国家时,拥核就成为全民的理想和追求。其次,伊朗伊斯兰政权成立后国际环境始终险恶,为时八年的两伊战争,此后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先后在其国内和周边发生。美国又视伊朗为“邪恶轴心”,不断扬言要推翻其政权。在此情况下,伊朗伊斯兰政权迫切需要掌握核技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保护自己免遭伊拉克萨达姆的厄运。第三,伊朗有着强烈的充当地区领袖的欲望。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朗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影响力也超越本土,深入到伊拉克、阿富汗和阿拉伯心脏地带的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的哈马斯。而拥有核力量和中远程导弹的投射能力则是伊朗充当地区大国的必要条件。第四,美国与伊朗的长期敌对是迫使伊朗坚决

36——拥核的根本因素。自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始终视伊朗为敌对政权,并谋求改变伊朗政权。伊朗则视美国为其安全的最大威胁,并谋求将美国的势力逐出波斯湾和中东。2003年伊朗核问题曝光后,美国一方面担心一个有核的伊朗威胁其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企图在防止核扩散的大伞下借助国际力量压垮伊朗现政权。美国一味施压将伊朗逼到了墙角,也失去了与伊朗改善关系和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机会。2005年以后,曾经在妥协和对抗之间徘徊的伊朗伊斯兰政权选择了后者。以哈塔米为代表的主张在核问题上妥协的温和派被迫退出伊朗的政治舞台。伊朗推出激进的、强烈反美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出任总统,并立即恢复浓缩铀生产。在美国的压力下,伊朗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攀升,以致激进的政治领导人喊出了“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的口号。核问题在伊朗国内被演绎成一种民族悲情,考虑到国内政治,伊朗政府在核问题上已无退路。2005年以来,伊朗的核技术和加工浓缩铀的能力加速提升:离心分离机的数量从600余台增加至5,000多台;累计生产3.5%浓缩铀数量已达2.06吨;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的一份报告证实,伊朗已经自主生产出纯度接近20%的浓缩铀。如今,伊朗手中握有的筹码已今非昔比。正如美国民主党元老布热津斯基所说,“美国在讨论伊朗核问题时必须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因为时钟不会倒转。伊朗人已经拥有了铀浓缩的能力,他们是不会放弃的”。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假如奥巴马如同他的前任,仍把伊朗宣布为“不可信任的恐怖主义国家”,他仍将一事无成。[1]看来,结束美伊敌对,实现美伊关系正常化是打破伊朗核问题僵局的关键所在。三、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就防止核扩散而言,伊朗的核活动确实存在核扩散的风险。尽管伊朗坚称,伊朗发展核能只用于和平目的,伊朗无意研制核武器,但是伊朗的核计划不透明,且全部由革命卫队掌控,其武器化的前景总如幽灵般徘徊在波斯湾上空,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核意图的怀疑和不信任是有理由的。伊朗拥有核武器会引发中东地区的核军备竞赛,也可能导致核武器的进一步扩散。这是近年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安理会屡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公开其全部核计划和暂停浓缩铀加工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既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更取决于美伊两国政府的态度。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有以下三种可能。一是在美国主导下联合国安理会不断对伊朗施压。施压的主要手段就是引用《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对伊朗实施制裁乃至授权动用武力。[2]美国希望英、法、俄、中、德五国支持其对伊朗增压的行动。按照美国逐步升级的路线图,每升一级就意味着对伊朗的制裁增加一次分量。当制裁的分量超出5国的承受力时,P5+1就难以保持一致,因为,除美国以外的5国在伊朗均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5国始终与美国保持一致加大对伊朗制裁的力度,伊朗不仅不会就范,反而会宣布停止与IAEA合作,甚至退出NPT。这是一条逐步加剧对抗的道路,前景不容乐观。二是不惜动用武力迫使伊朗就范。布什政府期间,美国始终强调,对伊朗“所有选择都放在桌面上”,保留对伊朗动武的选择,将战争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伊朗的头上。奥巴马执政后,迫于内政外交的需要,美国对伊朗不再强调以武力相逼,发动战争的风险已大为降低。然而,由于以色列不断对美国施加压力,不能排除在美国内政治发生重大逆转的情况下为以色列军事打击伊朗开绿灯的可能性。而这将导致一场毁灭性的战争,给中东和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危害。三是美伊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根本原因是美伊之间的不信任和敌对。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钥匙掌握在美国和伊朗手中,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美国想避免再打一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