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体育社团

大学生体育社团

收稿日期:2008-03-10;修回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韩冬(1965-),男,山东黄县人,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Tel:(021)51253144,E2mail:

jxk@sus.edu.cn

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与活动建设韩 冬(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上海200438)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结构特征、管理结构特征、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与活动建设方案,即积极转变观念、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给予政策扶持;利用体育场地设施优势,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定位社团的发展取向。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建设;活动建设中图分类号 G81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08)05-0086-04

ConstructionofOrganizationandActiv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SportsSocialGroupsinOurCountry∥HANDong

Abstract The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andon2the2spotinterviewwereappliedtoanalyzingthepresentcharacteristicsoforganizationalstructure,managementstructureandactivitiesofsportssocialgroupsinChina’s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andinfluentialfactors.Itputforwardtheplanforconstructingtheorganizationandactiv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socialgroupsofourcountry,i.e.enthusiasticallychangingconcept,organizationalstructureandmanagementformandgivingpolicysupport;utilizingthesuperiorityofsportsplaygroundsandotherfacilitiesandestablishingthedirectionofsocialgroupdevelopmentaccordingtostudents’realrequirements.Keywords China;universitystudents;sportssocialgroups;organizationalconstruction;constructionofactivitiesAuthor’saddress Dean’sOffice,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组织与活动建设进行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对策,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促使大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拓展大学生的素质服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上海市、北京市、黑龙江省、辽宁省等16所高校近40个大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1995-2006年中文体育期刊索引中的相关文献共78篇。以“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等为关键词,在中文期刊网上查到相关文献137篇。问卷调查法:在研究对象的40所高校中,随机抽样调查16

所,共发放问卷2586份,全部由社团成员填写,回收问卷2301

份,回收率为8819%,剔除无效问卷39份,有效率为8715%。访谈法:访谈了13所高校的24个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部分成员,及其所在学校的团委、学生工作(部)处、体育(系)部教师。

2 结果与分析211 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特征21111 组织结构特征现阶段,按组织结构划分,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自发组成、兼职教师领导、专职教师领导三种类型。社团的学生干部和成员多数身兼数职,在组织和开展活动时,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无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了体育社团的公益性。自发性体育社团。部分社团拥有各种配套的辅助部门,如专门的后勤服务人员和啦啦队。其中,“老乡会”形式的社团多为临时性组织,成员组成混乱;裁判性社团存在时间最长,组织相对比较严密,多数属“传帮带”成长起来的[1]。据杨左调查显示:社团成员“大多接近或达到裁判三级水平,且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校际间扮演举足轻重的中介和经纪角色,受学生尊重和信任程度较高……带有一定的有偿服务或变相有偿服务,且裁判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1]。”专职教师领导的体育社团。教师组成社团指导办公室,社团由主席团、办公中心、公关中心、宣传中心及督导中心组成。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例会制度、值班制度、奖惩制度等。兼职教师的体育社团,特征介乎以上两者之间。21112 管理结构特征自发性体育社团。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基本上无正规的管理章程和组织措施,管理水平低且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成员各自支出基本费用(服装、器材等费用),活动时实行“AA制”。活动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高校几乎均存在着一支从事裁判和赛事协调工作的专门性队伍,受学生及社团的信任程度较高,但大多为变相有偿服务,其“裁判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社团负责人的换届往往存在“老乡会”内部人员的交替,乡情重于能力。或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

第32卷 第5期2008年9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Vol.32 No.5Sept.2008任的负责人往往存在“夺权”情况,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订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或随意安排各类活动,从而造成社团内部管理低层次重复[2]。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的篮球协会、排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等社团。由专职教师领导的体育社团。教师组成社团指导办公室。各社团设有主席团:由一名秘书长、一名主席、一名执行主席、两名副主席组成。办公中心:下设办公室和文秘部两个部门。公关中心:下设外联部和公关部两个部门。宣传中心:下设宣传部和网络部两个部门。督导中心:下设内联部和监察部两个部门。如清华大学的赛艇协会、足球协会;北京大学的赛艇协会、山鹰社、国际象棋协会;南开大学的网球中心、跆拳道协会、球迷协会、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搏击协会;上海体育学院舞狮协会等社团。兼职教师领导的体育社团。基本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基本上无正规的管理章程和组织措施,管理水平低,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成员各自支出基本费用(服装、器材等费用),活动时实行“AA制”,或依靠兼职教师拉一些社会赞助解决。活动时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3]。在比赛前,兼职教师进行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一般。兼职教师的专项业务水平受学生及社团成员的信任和尊重程度极高,基本上均是无偿的义务服务。如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网球协会等社团。212 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特征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形式构成为主,业余训练常以比赛形式进行。各种比赛也常以情感、技术交流的“民间”形式自发举行。女性社团占调查总数的14%,主要以健身操、形体和热舞为基本运动形式,以减肥、健身为主要活动目的。除学校“品牌”协会外,社团活动均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成员活动时基本实行“AA制”。213 影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观念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夯实身体素质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能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体育社团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社团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体育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来自体育社团(占4917%)。而大部分在校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晰,他们认为每周上好两次体育课即可,体育社团的活动会因学习紧张(占26%)、时间不够(占38%)、不感兴趣(占22%)、条件欠缺(14%)等主观原因而放弃。制度因素:现阶段学校的管理制度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智能的开发、规章制度的检查等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不足,很少在校园体育文化上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积极关心和正确引导远远不够,因此也导致了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查发现:学生没有参加体育社团和参加后又退出的主要原因均是学习紧张(占46%)、无意义(占25%)、条件欠缺(占23%)等。物质因素:体育社团开展活动受限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与体育教学工作的冲突,制约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因缺少场地设施导致学生对体育社团不满意的高达51%。虽然学校大环境变好了,场馆也多了,但硬件设施的改观远没有学生数增长的幅度快。经费的来源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经费条件欠缺(占2913%)和场地设施条件欠缺(占2314%)仍是制约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主要障碍。

调查发现,学生很感兴趣的新颖项目开设得还不够。除篮球、排球、足球、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体育社团外,受场地、设施和训练指导的条件限制,拳击、体育舞蹈、健美、游泳、网球、野外生存、棋牌、自行车等项目一时难以普及开展。组织因素:在当今学生工作改革中,学生社团大多由校团委下设的与学生会平级的学生社团联合会主管,少量体育部(室)指派教师参与指导工作。部分社团根据开展实际活动的

需要,也聘请体育部(室)教师进行指导。被聘请的体育教师基本进行无偿的指导工作,缺乏系统的扶持体系。9313%的管理部门认为体育社团应由校团委管理;8617%的管理部门认为体育教师指导较为合适;50%以上的社团没有收取会费,活动经费大部分由学生处、校团委和社会赞助统筹;6313%的管理者认为经费应由各社团专门机构来管理。财力因素:部分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规定,社团向会员收费有一定的限制。加之活动层次不高、自身运动水平低,外来社会赞助极少,造成活动经费短缺并形成恶性循环。调查结果显示:71140%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社团应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以此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进行。214 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21411 转变认识观念学生在高校体育社团中不仅仅增长了知识,并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应更新人们对体育社团及学校体育的认识,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学校体育社团的各项活动。调查发现:在班级上课制的制约下,只有大约15%的学生干部在学习期间全方位得到了锻炼,大部分学生除学习外,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的机会很少。体育社团则不同,除社团主要领导人外,每个成员都是主人翁。每个人都要策划社团的发展、团内活动、社团之间的交流和校外体育社团的联谊等,通过活动促进体育社团成员的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4]。根据对体育社团成员的调查显示:2215%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社团运动技能提高了。2713%的学生运动兴趣增加了,结交朋友多了,组织能力增强了,身体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3916%的社团成员认为通过担任体育社团干部组织能力提高了。有20%体育社团成员能展示自我、锻炼自己。1916%的学生特别喜欢体育社团里的氛围。12%的体育社团成员认为给他们将来就业积累了经验。高校体育社团是在高校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有组织成立的、以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小组。体育社团是在校学生“教室———餐厅———寝室”连接之外的“动感地带”,是在校大学生拓宽视野、健身娱乐、交友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