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教师教育机构,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构建机制;措施;途径一、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概述
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是宏观继续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广义上讲,高职教育是指对已经在岗的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的再教育。

一方面包括了对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水平、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再教育。

同时,也包括对那些已经在岗工作,但是尚不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的学历补偿教育(达标教育)。

从狭义上讲,是指对已经取得教师合格证书,并经过岗位培训,能基本适应岗位要求的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水平、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再教育。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一味模仿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
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而当前的继续教育教学与管理都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走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

2.教学方面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教师的心理特点不相适应。

在教学中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灌输有余、启发不足;传承有余、创新不足,不能针对高职教师学习上、人格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角色变化及自身毕业发展需要的特点,设计出以教师为中心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违背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宗旨。

3.培训机构的师资状况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的任课教师大多是普通全日制学校的任课老师,他们大多以理论教学见长,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对学员“因材施教”的能力。

此外,多数教师具有传统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惯性,在教学中习惯于“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习者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培训机构授课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是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一位优秀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组织教学。

4.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工作滞后,教师接受培训的难度大
为了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各高职院校都强调了
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困难很大。

一方面,虽然教育部已经批准部分高校对高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对全国新成立的那么多高职院校来说,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太多,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覆盖面不够广,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难度加大。

5.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缺乏,难以实现经常性的培训
目前,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经费问题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关键。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相对于普通高校少之又少,学生的学费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种经费短缺的局面必然会造成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

目前经费的落实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来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知识迅猛增长,信息大量产生,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导致专业知识过时,并且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促进企业生产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学内容的改造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大量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学软件、多媒体教育等已广泛出现在高职教育中。

因此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需要。

2.来自对传统教育观的反思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的教育观念“师者,所以传
道授业解惑也”,已扎根在人们的思想中。

教师只知道进行知识的积累、保存和传递,却很少对知识进行探索和求新,这也桎梏了学生的思维。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竞争更为激烈,中国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来自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高要求。

一是教学内容上,“就业导向”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和职业针对性。

二是教师素质上,必须具有“双师型”,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是在教授方式上,”就业导向“要求高职教师产教结合,将课堂搬到车间、商场等生产一线,它要求高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方式、驾驭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能力。

四、构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的措施与途径
1.树立正确的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理念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终身教育的价值逐渐彰显,其思想也日趋拓宽与深化。

高职继续教育作为整个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也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其对象是注重专业发展,具有自主学习功能和一定学习经验的高层次教师,所以在继续教育中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高职教师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因此,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该把终身学习和终身教
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高职教师本身应该从个体完善、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继续教育,尽快从“要我学习”转变到“我要学习”的观念上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使自己不断地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2.做好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工作
在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时,不仅要吸收教师的意见,还要和职教师资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协同工作,做到将教师的个人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统一在一起的同时,把教师的培训计划同基地的培训计划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各校要根据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结合教师考核、晋升、奖惩的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管理策略。

同时,积极与基地沟通协作,共同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更流畅的渠道。

3.探索适合于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由学校、课堂,扩展到工厂、车间、商场等生产一线;将高职院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范围扩展到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科研索养等整体素养;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扩展到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素养并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讲课教师由高校教师、教授,扩散到企业家、工程师、高级技工;将高职院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考评内容扩展到书本知识、实际能力、敬业精神、知识结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观念等相结合;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绩考核形式扩展到笔试与口试、实景演练等相结
合;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扩展到讲座式、讨论式、研究式等。

建立校本进修模式。

通过自学,提高独立思考、系统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4.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做好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是关键。

根据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的不同,国家或者学校应该给予不同的经费扶持,以激励高职院校教师积极进行继续教育。

对于资格达标培训,主要是居于职业生存培训,受训者资格不达标是由于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因此这类培训所产生的费用主要应由个人支付,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适当资助;第二是技术提升培训,包括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两方面。

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学校、个人共同承担,逐步形成谁受益谁承担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贺香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2]辛莉.试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
[3]彭志荣.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教育与职业第18期.
[4]曾秋,周涛.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探析.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
[5]刘军,孙艳萍.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02.
[6]刘水风.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7]张玉斌,白亚军.简论以新的理念提升成教教学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5.
[8]许龙.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郭爱华,范国星.高职高专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4.
(作者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