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从网络新闻的现状谈现今大众传介
的社会责任的缺失
摘要:
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接触新闻的方式有了极大转变。

众多网络新闻网站的兴起开阔了信息来源,使得受众的新闻参与度明显提高,间接地促进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

但是同时,网络新闻追求“黄色新闻”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对暴力、犯罪、性等噱头情有独钟,使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很多不值得关注的事情上去,而且新闻报道普遍只注重网站自身的短时效益,不考虑新闻在社会上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的公德建设,更不利于形成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网络新闻界。

网络新闻对于“黄色新闻”的追逐和不考虑长期影响的现象主要是由网络媒体的社会定位决定的。

网络媒体既是大众传媒,要保持公平、客观的新闻原则,同时又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公司,利润高于一切,众多的网络媒体定位不清,没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导致网站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明显胜过对新闻原则的坚持。

克服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坚持用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来平衡商业利润对网络新闻的侵蚀,在两者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创造一个自由而负责的网络新闻界。

关键词:网络新闻黄色新闻社会责任新闻专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报等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日益受到挑战,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一方面使得新闻来源渠道大幅扩展,公众的新闻参与度显著增强,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有明显提升,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无数分散于各地、掌握在形形色色的人手中的网络媒体,在完全自主经营、受党的思想控制薄弱的情况下,不断追求着、发布着甚至制造着新闻学上所说的“黄色新闻”,暴力、犯罪、明星桃色、神秘和性成为了众多新闻网站追逐的噱头。

这些“黄色新闻”为网站赚取大量的访问量,由此带来高额的广告收入,但是当受众被众多的“黄色新闻”所包围、所覆盖、所淹没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便集中在了那些本不值得关注的事情上,而那些本应该受到多数人关注的重要事情却受到了忽略,这便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滥用。

长此以往,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遭到浪费,社会公德也受到危害。

“黄色新闻”的泛滥便是现今网络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第一表现。

黄色新闻,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以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

对于目前网络新闻网站对于黄色新闻的报道的严重程度和露骨
程度,我们看一下2011年12月15日各大网络新闻门户网站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便会一目了然: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以网易新闻为例,当日点击量前十名的新闻报道中至少有5条新闻符合黄色新闻的标准,其中排行第一的“米兰主帅约会热吻女模,
熟女主播后又猎新欢”,仅从标题来看,这条新闻便已经足够“性感火辣”了,在点击进去之后更是有图有真相,新闻中的“女模”多幅大尺度照片统统放上去,赚足眼球。

而此条新闻也不负众望,为网易带来了高达200多万的点击量。

而排行第4、5位的新闻更是打出了“实拍女演员被逼脱衣”“监拍官员酒店找妓女”的标题,其黄色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除了这些排行前十名的新闻之外,当天还有哪些重要报道值得关注呢?比如,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大政方针,然而其新闻点击量不足3000。

比如,美国国防部长宣布驻伊美军任务全部结束,未来数日之内全部撤回剩余美军,然而其点击量也仅仅达到5000。

3000、5000相比于200万来说,是多么渺小的数字。

我们知道媒介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即媒介常常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在决定人们将谈论什么,多少人想到的事实会是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什么等问题上,媒介起着很大的作用。

网络媒体通过对“黄色新闻”的强力报道,不断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使得多数受众忽视了那些真正重要的新闻,而沉溺于黄色新闻所带来的娱乐和刺激上。

网络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第二点表现是对于目前社会关注的
热点问题进行疯狂而又片面的追踪报道,目的是吸引读者眼球,而忽视新闻带来的社会影响和长期影响。

比如今年尤为盛行的“老人摔倒”系列事件。

今年可以说是“老人集中摔倒年”,也是“好心人集中被诬陷之年”,从各大新闻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此类案件。

比如:
1.老人摔倒无人理睬记者联系其家人才得以送医(三峡都市网、2011/12/13)
2.老人离医院30米摔倒死亡众人围观仅1人拨打120(搜狐网、2011/11/24)
3.老人摔倒无人敢动便衣民警好心去扶反遭劝阻(半岛网、2011/9/20)
4.老人摔倒称不会赖人被路人扶起见家人后改口(腾讯网、2011/9/19)
5.88岁老人菜场门口摔倒无人扶窒息身亡(腾讯网、2011/9/4)
6.老人摔倒,好心司机送医汽车反被扣(中华网、2011/9/3)
此类事件比比皆是,我们真的会认为社会的良知已经丧失了,道德的底线已经崩溃了,那些摔倒的老人都是会讹人的恶人,我们还是不要多管闲事了。

当媒体对这些事件反覆报道时,人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丧失和由此带来的感慨与无奈,人们同时也在思考着、借鉴着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既然那么多好心人都被讹了,我何必多管闲事呢?
今年10月发生的广州佛山小悦悦事件着实震动了我们的神经,面对一个被车碾过的小女孩,18位路人路过却袖手旁观,无人上前援助。

事后一位路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报道的这种事情太多了,我真的害怕被讹上。


姑且不论媒体报道的那些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即使是真的发生了,我们有必要思考:值得报道吗?为什么要报道?有什么后果吗?众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盲目跟风,唯恐天下不乱,只把眼球盯在哪里老人摔倒没人敢扶,甚至满天下的寻找着、制造着此类事情,而从不考虑这些报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对于多数网络媒体而言,评判新闻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带来了多少点击量。

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源自于媒体的角色认知困局:一方面是大众传媒,需要秉持客观、公正、正义、平等等理念去审视问题,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角色;另一方面,很多媒体同时又具有商业角色,这令一些媒体难免会在一些新闻处理上走低俗、极端、夸大甚至过度渲染某些细节等来吸引公众眼球,甚至还出现假新闻。

这一点网络表现得尤为明显,虚假广告以及各种桃色新闻等都是基于这样的身份困局而产生的。

未来,大众传媒还需要在强调自身社会公共性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因为,毕竟媒体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商业公司。

事实上,大众传播本身具有着一种权力,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社会,传媒早已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之一。

现实中,这些新闻机构应该严格把自身的采编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独立运行,并且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新闻专业主义对抗商业经济为媒介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