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午流注针法的概念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腧、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以天干、地支为推算工具,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1】。
它强调的是针刺治疗的时效性,属于时间治疗学的范畴,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生物钟”。
其中“子午”指代时间,它们是地支中的第一位数和第七位数。
子为夜半的23~1点,阳气开始从弱变强。
午为日中的11~13点,此时阴气由弱变强,因此用子午代表阴阳两气相互转化的起始点。
“流注”中的“流”指流动,“注”指注入、输注。
古人以江河流水类比人身的气血运行,在人体经脉中流动不息。
腧穴分布于各条经脉之上,气血由一个腧穴到达另一个腧穴,就像江河之水,由小到大,犹涓涓细流到气势滂泊的大江、大河,最终汇入大海。
古人用井、荥、腧、经、合来表述经脉的气血运行。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子午流注是将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水流相类比,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各条经脉的气血盛衰也有其固定的时间。
对经脉来说气血迎时而为盛,气血过时而为衰。
对腧穴也是一样,逢时为开,过时为阖。
针刺治疗中如果结合气血运行的盛衰节律,就会针对性的对人体气血进行补泻,从而达到提高针刺疗效的目的。
此即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人体气血运行随着时间先后不同,阴阳各经脉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时间。
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取其衰。
逢时为开,过时为合,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是一种独特的针灸取穴方法,时间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深入研究中医针灸时间治疗学,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1]杨长森,何树槐.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第1版:195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学理论基础经脉气血循环理论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子午流注针法。
经脉气血循环理论的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医学及哲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
经络系统的形成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开始就有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等组成部分。
许多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在《内经》时代存在多种经络学说并存的现象,而《内经》可以说是汇各家之长,是汉以前经络学说的一次大总结,此后的针灸医家多是以此为范本,未有过多的创新。
子午流注针法的合理思想子午流注针法的合理思想在于古人已经认识到,时间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和针刺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哲学思辨认识了一些人体的节律现象。
人体的节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早在《内经》中的有些内容就已经包含有生命运动节律性的思想。
如果按时间周期来分类,可分为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和超年节律等类型。
《内经》已将上述所认识的人体节律变化,运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防病之中。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继承了《内经》有关人体节律的思想,并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体悟,不断探求人体生命运动的节律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子午流注针法可谓其代表之一。
其所反映的生命节律性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子午流注针法的局限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子午流注针法也是如此。
首先,通过前文可知,作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推算工具一一天干地支己不具有天文学意义,而是一种计时的符号或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模型。
因此,以此推算开穴时间,并不能完全体现针刺治疗的时效性,相反,还带有机械循环的性质。
其次,作为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学理论基础一一经脉气血循环,也是古人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产物,而不单纯是临床实践规律的总结,其中蕴涵着许多人文文化的因素。
第三,其理论结构存在重大缺陷。
如各条经脉长短不一,为何气血流注时间相同?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如环无端,实际已变成一脉,何以体现每条经脉的特异性?由此可见,子午流注针法中含有许多推演、臆测的内容,需要我们在运用时加以鉴别。
今后的研究方向及趋势如前所述,中医学的许多理论中都夹杂有文化学、哲学的成分,如何搞清其理论的产生过程及背景,进而抓住其科学内核,作为与现代科学技术对接的平台,是今后中医理论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对于子午流注针法来说,重要的是继承其合理思想,通过科学严密的研究设计,对人体不同层面的生命节律现象进行认真的研究,总结出真实科学的人体时间节律。
总的来说,子午流注针法今后的研究方向就是要彻底抛弃干支推算方法,充分吸收其按时针刺的合理思想,借鉴其它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总结出时闻与针刺治疗效果之间的规律,从而建立新的中医时间针灸学。
结论:现代医家在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不论是得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结论,都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探索。
我们对待子午流注针法的态度,也应该像对待其他中国优秀传统瑰宝一样,既不能全盘否定、妄自菲薄,又不能自高自大,任意抬高他的重要性和价值。
子午流注针法注重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按时取穴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这一思想和近代兴起的以生物节律为基础的时间治疗学有着极多相似之处,其科学价值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但另一方面把经脉穴位通过阴阳五行和日时干支结合在一起,根据日时干支的更替变换来机械推演所对应的经脉穴位,其中难免带有主观想象的成分。
还有子午流注针法简单地把时阅作为主要因素,不论疾病和个体的差异,而按日按时取穴,其施治原则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有着根本的不同。
因此,对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首先应该突破干支格局的限制,紧紧抓住其科学内核即不同时辰针灸不同穴位具有不同效应,深入研究针灸时间效应的规律性,而不应只局限于具体方法的验证。
其次,要借助现代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以及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严格周密地设计研究方案。
要尽可能地做到取穴时间、选穴标准、观察病例及对照病例的一致性,并在长时阃、大样本、多地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真实的试验结果。
其三、正确对待试验结果,认真及时地总结研究经验,要敢于提出新的符合临床实践的理论,从而创立新的时间针灸学。
(二)子午流注的理论与应用子午流注学说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关系密切,且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同时也采用了象数派“易”学的研究成果[1]。
其形成与《内经》关系密切,子午流注可能从《内经》推导而出[2]。
《内经》在医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时间生物医学思想,其“天人相应”、“毋逆天时,是谓至论”对子午流注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3]。
以穴位一时辰的配伍应用为理论核心的纳支法,其机理自然也离不开“天人相应”[4]。
《内经》中因时而刺的理论与子午流注的临床应用具有更直接关系[5]。
子午流注的理论并非十分完美。
其经气应时而旺的理论及择时论治的方法,是辨论论治的部分内容。
但其治疗思想没有深刻认识人体病理变化及疾病本身的变化,因而其指导的施治方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6]。
子午流注的应用正趋向方便。
一日66穴针法、子午相冲选穴法、纳甲速算取穴法、掐指推算年月日时干支法、数学公式推算法,以及临床应用盘、子午流注开穴软件川,使取穴和推算越来越简便。
开穴方法一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8] [9]。
另外,子午流注的取穴时间,应以当地时辰为主,纠正时差[10],将北京时间换成地方真太阳时,并要考虑真太阳时十二时辰的间距并非相当这一因素[10]。
[1]戴惠,自纯子午流注与中国古代析学[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4):219-221.[2]唐卫华.从卫气循行石子午流注的形成〔J].中国针灸,2000,20 (5):290-292.[3]赵晓山,张曦倩.(内经》论天人相应与时间治疗学[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1):1-2.[4]周丽莎,涂乾.从《从内经》思想浅探子午流注纳支法理论机制 [J].中医药研究,2001,17(5):1.[5]钟丹,杜小正.《内经》因时针刺理论技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2):3-4.[6]金远林.论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之辨证观[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2-13.[7]杨阳.计算机辅助时间取穴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36-337.[8]张福顺.子午流注142530针法掌诀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 2000,16(2):47-49.[9]徐伟辉,罗美庄.“干支序数和法”推算纳甲法开穴简介[J].国医论坛,2000,15(5):14-16.[10]郭金杰.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应重视3个问题[J] 针灸临床杂1999,15(8):56-57.存在的问题近十年来,许多医家运用灵龟八法分别以不同形式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临床应用研究较为深人和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但是有些临床研究虽能考虑进行随机与设立对照组等,但真正严格按照科研设计进行的研究并不多。
而且有关灵龟八法临床实验研究的报道仅见一篇,有待进一步开创和完善。
2、灵龟八法有按时取穴和定时取穴两种治疗方法,但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多侧重以按时取穴为主。
且鲜见有关于灵龟八法象数方面的临床应用报道。
3、时间针灸学中还有诸如子午流注的纳甲法、纳支法、养子时刻法和飞腾八法。
在临床应用中,灵龟八法是与多法合用、还是单独运用或是两两合用的疗效方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用临床疗效来验证和推动理论研究。
中医时间医学子午流注的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发展成熟于金元时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子午”指时间而言,为阴阳相对的两个名词;“流注”是将气血运行比喻为水流,指人体气血运行而言。
子午流注理论是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对应结合十二地支,从子时到午时,循环灌注,如环无端,盛衰开合有时。
广义上,子午流注即中医时间医学;狭义上,子午流注指的是时间针灸医学,为中医时间医学的重要组分。
本文讨论的为广义的子午流注。
《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这种理论基础的形成与当时“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经脉气血流注、针刺须侯气逢时等学说密切相关,它以人体为一整体,重视对人体节律活动的综合观察与描述,如人体阴阳生理年节律,气血盈亏月节律和五脏病自然史节律等,所论阴阳、气血和五脏等分别是人体多种组织功能的综合代表,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治疗。
以五脏为例,不仅包括五脏本脏,还包括与五脏相关的五体、九窍、六腑等,而有关五脏生理节律也就包括了所有脏象学说内容。
疾病在一天中的发生、发展、变化被概括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素问·脏气法时》云:“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素问·标本病传论》称心病死于“冬夜半,夏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