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五、必要的形式:先锋派小说及其后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十五、必要的形式:先锋派小说及其后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 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P79)
右上:马原;右下:叶兆言 左 上 : 苏 童 ; 左 下 : 孙 甘 露
二、两个前提:美学前提和艺术经验前提
先锋派的历史短暂而且尴尬,但这并面作出的探索所具有的意义。汉 语言文学,特别是汉语言叙事文学,在这一 阶段所达到的一个奇怪的高度和复杂度。
——陈望衡《论丑》
由于理性的消隐,不管是赋予美的事物以 丑的意象,还是赋予丑的事物以美的意象,都 使莫言小说缺乏审美意义的丑,而更多的是非 审美意义的丑。所谓非审美意义的丑,是指以 积极的恶的形式对生活美粗暴地予以否定,表 现道义上的恶和违反生活常态的畸形。
(四)“红高粱家族”:民族化的象征世

《冈底斯的诱惑》文本分析:
1、“元叙事”手法的运用。小说的第4 节中,第一级 的叙事者“我”直接跳出来,向读者声明这里的故 事不是爱情故事;在第十五节,他又站出来与读者 讨论小说的“结构”、“线索”与“遗留问题”, 如,叙述者以讨巧的态度直接告诉读者,顿月莫名 其妙地断线的原因是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 了”。这种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性的技法当然会 产生一种间离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不能把小说 当作现实。马原通过元叙事的手法,不但反讽了传 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以及基于此基础上整 体性与真实性,还从根本上质疑经验的整体性、连 续性与确实性,由此动摇了小说的“真实幻觉”.
2.生命意识的张扬
❖ 人物塑造: ❖ 主流历史排斥的
“边缘性人物”, 现代文明未曾驯 化的野蛮族群
❖“我爷爷” —— 轿 夫、土匪;杀人越 货与江湖义气,草 莽英雄与民族气节。
❖ “我奶奶” ——
❖ 传统美德:勤劳能 干;
❖ 悖逆传统 ——情欲 与野性,自由与抗 争,生命本能的显 现。
3.叙事方式的新变
❖ 《红高粱家族》 是由数部中篇小 说合并而成的长 篇小说。它包括 《红高粱》、 《高粱酒》、 《狗道》、《高 粱殡》、《狗 皮》、《奇死》 等。
1.红高粱:内涵丰富的意象
❖ 这是一个整体象征意象: 它象征着刚毅、不屈, 象征着苦难、坚忍,象 征着复仇、牺牲,象征 着狂放不羁,象征着伟 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 精神。人与自然契合, 历史与现实契合
二、特点
❖ (一)、童年视角
❖ 1、童年记忆和生命 体验
❖ 《爆炸》、《金发 婴儿》、《透明的 红萝卜》。
❖ 2、叙事主人公—— 一个懵里懵懂的农 村男孩
“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后来被别人点破后我才 发现采用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原来是我的一种 潜意识。我想这可能和一个作家的出身、经 历、生长环境及其创作心理有关系,是非常 复杂的。少年岁月吃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 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所有这些都 使我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观望和想入 非非。而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视角就成为了 我讲述故事的首选。然而,尽管我一直采用 这一方式来构造故事,但却一直没能将这种 方式用到极致。” ——莫言访谈
❖ 2、以丑暴露人类自身 缺陷,以丑排拒都市文 明。
❖ 如:《红蝗》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 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 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红高粱》
这既是作者对那块划定方圆特定区域的 极端热爱极端仇恨的一种极端表达,也可视 为莫言小说至今仍未合上的美学总纲和美学 宣言。
美 后现代主义则连形式都打破了,似乎完全
学 没有规则。
前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没有明确的界 提 线,况且因为流派众多,呈现出来的特点
也不完全一样。
三、先锋小说的开端:80年代中期马 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视为先锋 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 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必要的形式:先锋派小说及其 后现代性
第一节、先锋小说出现的历史前提及 其变革意义
一、什么是先锋精神和先锋派
莫奈《日出·印象》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委拉斯开兹)
这个称呼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 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 形成了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 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 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人, 他们影响了90年代更年轻的一代作者,如朱 文、邱华栋等。
3 听觉变嗅觉:“她的叫声很响,具有一股臭 豆腐的魅力。” 嗅觉变视觉:“槐花的闷香像海水一样弥漫 着……风吹来,把香气吹成 带状 。” 视、听觉互变:“醒来听到太阳正 嘎吱吱地 响 着,像一条老牛车在爬着上坡路。”
——《金发婴儿》
❖ (三)审丑观念的确立
❖ 1、把丑的艺术形象作 为正面反映的对象,以 扭曲、不和谐的外观形 式,反叛传统美学规范, 拓宽艺术空间。
《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 爸“
《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 童
《檀香刑》中的赵小甲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 黑孩
《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
《梦境与杂种》中的柳树 根与柳树叶
《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
(二)感觉化、体验化的叙 述方式
莫言将对象世界和人 的感觉强化、异化, 并内化在叙述和描写 中,在他的小说中, 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 而来,创造了一个色 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和毕 模加 特索 儿画

西 现实主义相信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对
方 现实或揭露或批判或歌颂;现代主义则更
艺 相信自己的心灵,对现实的态度是抗争的;
术 思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心灵也被放逐后的产物, 他们什么都不信,因此打破了一切规范, 对现实则既非批判也非抗争,而有一种游
潮 戏性的自我嘲讽。
的 现代主义还相信形式,讲究形式主义,
莫言
一、莫言的小说形成了 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 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 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 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 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 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 文体富于主观性与感觉 性,是把诗语引入小说 的一种尝试。
这在 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 架》、《爆炸》、《球状闪电》 等小说中表 现尤为明显。
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 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似乎暗示了 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性,产生 了似真似幻的叙述效果;作为一个叙事 革命者,马原保持着对神秘的煞有介事 而又并不专心的爱好与探索──这些探 索常常有头无尾,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 不可知性与不确定性,形成了著名的 “马原的叙事圈套”,并以此消解了现 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
❖ “亲缘叙述者”的设 立:双重叙事,叙 述矛盾,意义扩张
❖ 多过程叙述:一个 故事分别叙述五次, 立体化结构
三、《红高粱》的文本分析
(一)《红高粱》是站在民 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 故事。这种民间立场首先 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 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
补充知识点:
元小说——也称"超小说"。这是从 西方现代 小说理论中借用的一个术语,指那些"有关小 说的小说",即"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机器创 作过程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采用叙述者与 想象的读者对话的方式,将小说的创作过程 贯穿于叙事之间,甚至不惜向读者披露小说 的故事编造、情节构置、结构安排等等"机关 ",目的在于通过拉开读者与生活的距离,打 破文本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以加速读者 对于文本叙事过程本身的反应。
在所有这些故事中都牵涉到一些神秘的、未 知的因素,但作者从来不准备告诉读者这些 神秘因素到底是什么?他们是否真的存在? 抑或只是人的幻觉与臆想?都是没有结果的。 尽管这些故事的叙述方法,都是以很精确的、 现实主义式的、甚至是“客观的”态度讲述 出来的。
3、马原要在小说里达到一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所以让第一级叙述者肆无忌惮地在小说中直接露面, 以元叙事的手法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墙壁。 更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第一节中冒出来的第一人称叙述 者“我”,这个“我”是谁?小说本文中没法弄清楚, 他不可能是小说故事中的任何人物,因为他在后面根 本没有露面。这个暧昧模糊的叙述者,我们只知道他 不是谁,而没法弄明白他是谁,但又是他发起组织了 整个探险过程。那么这个探险过程是谁组织的,又是 谁讲述的?谁是那个第一级的叙述者?我们不知道, 于是整部小说都变得暧昧、恍惚与可疑起来。
1 “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 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透明的红萝卜》
2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倾斜, 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 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 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 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 西斜的深秋的阳光里,白花花的杨树枝聚拢上指, 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冰一样澄澈的天空中, 一绺绺的细密杨枝飞舞着;残存在树梢上的个把杨 叶,似乎已经枯萎,但暗蓝的颜色依旧不褪;随着 枝条的摆动,枯叶在作响。 ——《枯河》
马原
莫言
残雪
马原
(一)、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并 因之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 在他创作的顶峰期,他写了如《冈底斯的 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 《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这些小 说中,元叙事手法的使用在打破小说的 “似真幻觉” 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 虚构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 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 涉,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
这一点正如埃舍尔的版画(1897-1972)《画手》, 左右手都在画着对方。如果马原的圈套叫叙述 中的叙述,那么埃舍尔的绘画则是画中画。这 种艺术从题材内容上看,没有什么“现实”意 义,但却有一种饶有趣味的形式意义。
马原的小说也很像埃舍 尔的画《莫比乌斯带》, 这条带子被扭曲后,虫 子爬在上面就分不清里 外了,马原的小说也让 人分不清人物与作者。
关于丑的本质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伦理道德评 价也就是恶的内涵,即“积极的恶”。或称之为 丑恶;二是指审美外观上不和谐的形式,即亚里 士多德、格鲁斯、克罗齐所说的“不快感”,休 谟、桑塔耶纳所说的“痛感”。如果说美的本质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肯定形式,那么丑则是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否定形式;如果说美是合 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那么丑则是合规律性 与合目的性的背离;如果说美是真的主体化善的 客体化,那么丑则是假的主体化恶的客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