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幸福之门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幸福之门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幸福之门合肥杏林小学汤杏枝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

”是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阅读就是为了积累好词好句?提升阅读习作力吗?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如果一个孩子只看教科书、教辅书,他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因为教科书、教辅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东西,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真正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

就像一个孩子终身都只吃最安全、最容易吸收的母乳,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

所以阅读是人的一种生活需要和生活方式!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重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打磨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习惯的培养为了培养每个学生每天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我把学生每天的阅读分成三部分,早晨诵读经典,午间浏览时事,晚间读整本书,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到什么时间就读什么书,以期达到自动化程度,就像到时间就该吃饭睡觉一样。

一到六年级学校推荐的经典诵读内容分别是《日有所诵》《三字经》《弟子规》《德育启蒙》《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论语》。

除了课间诵读,晨间也主要是诵读这些篇目。

午间浏览时事,是指中午回家后,到下午上课前的这段零散的时间,我请学生读一读报纸,杂志、还有他们喜欢的漫画、还可以在班级图书角借阅图书。

每生每天“在家”阅读是“自育自学”论创始人何老先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基本要求。

所以晚间读整本书是阅读习惯养成的核心。

为了确保每生每天在家阅读,我在全班推广阅读笔记,以便于检查落实学生每天在家阅读情况。

每学期,我们至少推荐两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全班共读,请学生围绕共读书目写阅读笔记。

除了定时阅读的习惯外,还有爱惜图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都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坚持督促,慢慢培养,不可一蹴而就。

习惯培养开始阶段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每天评价并反馈,表扬优秀的,鼓励进步的,对阅读后进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

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良好阅读习惯能否养成的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兴趣是否被激发,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自然也就容易。

朱永新教授说: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所以教师阅读、师生共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步。

试想当我们的教师时常以身作则,捧一本书,坐在一角静静地看,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体会不到老师对阅读的喜爱和重视,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呢?除了老师的榜样作用外,名人的榜样力量也不可低估。

向孩子介绍一些名人读书故事,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其次是向学生推荐好书,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教师要像推销员一样的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被一本本好书所吸引,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共性,于是我就利用故事巧设悬念,激发读书的欲望。

在讲述到故事书中最精彩片段有时戛然而止,这时学生的胃口已被吊足,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激起,于是,我举起书说:想知道结果吗?这本书上有,这时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找来书读。

有时侯我向孩子介绍读物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利用名人的影响力,有时会拿出一个小片段让孩子们欣赏,如阅读课上,我拿来《小学生鲁迅读本》读了一篇《社戏》给学生听,读到孩子们偷豆子烧吃时大家都会心一笑,我想他们一定是想起自己做过的类似的事,不久班上就有不少人手上捧着这本书。

有时候还会跟孩子们讲述这个读物的创造过程,如《小飞侠彼得潘》的推荐,我先告诉学生们詹姆斯-巴里和他的邻居——一群小孩子做游戏的情景,然后告诉学生,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他和孩子们的游戏创编出来的,学生们都非常好奇:孩子们的游戏怎么成为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和游戏里的人物一样嘛?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把从“要我读”自觉地转化为“我要读”。

还有结合教材推荐学生也非常容易接受。

比如教学《三顾茅庐》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在推荐时特别提到合肥逍遥津公园里的张辽像,放一段张辽大战逍遥津的视频,学生的阅读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在我的上一届学生身上表现特别明显,现在的这届学生兴趣没有上届浓厚,我一问才发现他们中的一大半在我推荐之前都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尤其是一些男孩对里面的故事如数家珍,因为这一届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推广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面已经相当广了。

第三是活动的推动。

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和冲动还不够,作为教师的我还要再助一把力,帮助学生长久地维持阅读兴趣,这就需要以活动来推动了。

我们的学校层面每年都有读书节活动,读书节上有亲子共读“金点子”征集活动,有班级读书文集的汇编评比,有手抄报、读书卡、小书签制作的展示,有童话剧表演、有演讲、讲故事比赛,有经典诵读、亲子读书秀展示,有读书笔记展等,每年面向学生、家长及班级分别开展“书香少年”、“书香家庭”、“每生每天在家阅读示范班”评选。

在班级里,我每月确立一个主题,如假期读书交流会、童话寓言故事会、小小辩论赛、读书心得交流、图书漂流活动等,漂流的图书上有“阅读指导提示”、“宝贝趣语”、“家长感言”、“阅读评价“四个栏目,让家长更加有目的的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还有“我爱三分钟”活动,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是讲话的环节,最近看到的好新闻、读到的好故事或者读书的心得体会,都可以和同学们交流。

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喜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每生每天在家阅读的习惯。

能力的打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课外阅读指导的根本目的,为此,每周一节阅读课我重在打磨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选择图书的能力、阅读图书的能力及展现阅读成果的能力,主要途径是师生共读。

选择图书的能力:“读一本不合适的图书比不读还坏”,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哪些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呢,同一本图书往往有十几个不同的版本,学生又该选择哪种呢?这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培养学生挑选好书的能力。

好书的标准首先应该是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合,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

其次应该是可以启发儿童知识的书,是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性和人类心情的书,是可以把人类高贵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吹进儿童心灵的书。

再次是选择有一定的阅读坡度的。

虽然这类书读起来相对吃力,但吃力也有好处:学生阅读需要动脑子,他能在不断的疑惑与探索中,获得豁然开朗的乐趣。

当然,学生选择图书的能力不是靠老师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比较鉴别出来的,如,上学期我们班共读《小飞侠彼得潘》,学生买的图书有十几个版本,我就让学生分组比较他们的图书,然后说说那种版本比较好,哪种版本不适合,结果学生经过比较辩论后得出结论拼音版本的过于简单,已经不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了,青少版的描写比较细致生动,导读版的能帮助理解等。

阅读图书的能力:有了好的图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对于低年级的图画书教学,一是倾听与讲述的能力,学生学会倾听故事,记住故事本身比记住一个干巴巴的道理更有价值。

所以只要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形象就是大大的成功。

倾听之后能讲述,其蕴藉的内涵不是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能概括的。

二是角色扮演能力,角色扮演是让故事进入心灵,把“我”化在故事里的一种最有效的路径。

三是想象与对话的能力,韩国作家南美英认为“阅读是一种言语上的推测游戏。

根据言语所提示的情况,想象作家没有写出来的部分,推测下一步可能发生的这项工作,是属于读者的。

”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它有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

以文本为支点,充分利用故事文本的空白点,构造新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改编、创编故事。

中高年级段应引导学生掌握四种阅读方法:一是浏览性阅读。

学生拿到书后,先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看看封面题图、内页插图、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以及书后的评论等。

如果书还有书衣的话,看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

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信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

还可以从目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浏览,东翻翻,西翻翻,念上一两段,或者连读一些段落,但不要太多。

这种粗浅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

二是基础性阅读。

基础阅读的任务是通读全书。

师生共读的作品,多为故事、小说。

对于一本故事书,惟一的建议是:快读。

理想的阅读,一个故事应该一口气读完。

不过对于长故事,这是不可能的。

但在阅读时,一定要尽力紧凑些,否则,会忘掉一些情节。

除了快读,就是全身心投入地读——让自己活在故事的世界里,参与事件的发生,让故事贯穿自己的身心。

此时,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灵,接纳故事。

三是分析性阅读。

通读全书后,需要对书做一个回顾。

此时的阅读,需要带着一定的指向性。

教师要体现引领功能,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让学生带着话题进行阅读。

对于小说、故事来说,故事的大意、主要情节、重要的角色、场景、关键的细节,小说的主旨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受他的跳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读书报告单的形式将自己的初读成果、体验传达给教师。

教师在整理读书报告单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读书交流会的流程。

四是反刍性阅读,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之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有关章节,再作阅读。

含英咀华,可制作摘记卡,也可写读后感。

展现阅读成果的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

只有多动笔,才能很好地学习和理解所读书籍。

所以要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眉旁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我把读书笔记作为推行每生每天在家阅读的抓手,学生自己、家长、小组日日查,我自己周周查。

读书笔记应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可以是提纲式读书笔记,侧重于写出作品内容,高段可以尝试着做;可以是心得笔记,重在写自己的体会,中段可以开始学习着写;也可以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

小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方便学生写读书笔记,我为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读书笔记格式做参考,比如刚上一年级时就是摘抄三两个好词,一两个佳句,也可以写一句话感想,但就是这样,也有孩子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是好词,摘抄的有“爸爸、妈妈、奶奶”等,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和学生共读时一起画一画好词,再交流比较,谁画的词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选择好词。

除了读书笔记,我还指导学生做书签、读书卡、手抄报,指导学生编排童话剧等,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体会阅读的收获。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班学生经过整整四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每生每天坚持阅读,有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评比中获奖,今年还汇编了我们班自己的作文集,最可喜的是其中有十几位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阅读偏好,或是军事武器类,或是童话故事类,或是科学技术类,或是人物传记类,每当说到这个领域,他们总能滔滔不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