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瑞典乌普拉萨大学、洪及网络教学平台授课,实现了全球6所大学师生同时上课、共同研讨。
发起国际青年领袖成长营,由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等世界名校及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参与打造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和 合作研究平台,培养能为社会、国家及全人类发展承担责任的未来青年领袖。 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牛津‚领导力与创新力‛暑期班,通过教授讲座、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专家点评等,让学生足 不出户就能参与国际学术对话,获得课程学分,以及牛津大学颁发的项目结业证书。 与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里昂第二大学,德国罗伊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欧洲商学院等签署协议,支持瀚德实验班学 生交流和修读双学位项目,以及赴法国、德国公司实习。 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区域中心签署校级联合电子商务认证证书项目协议书
3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 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 ‚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 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 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 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 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 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 深远影响。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4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 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师大的规模有 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 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 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欢呼教育和科学的 又一个春天到来。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 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有很大发展。 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十年时间,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水平,北京师大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 固体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非平衡态等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心理学等系。北京师范大学已由 ‚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9个学院、6个系、52个本科专业、127个硕士点、 70个博士点和14个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 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 到近3000人,两院院士14人(双聘院士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 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实施首都新世纪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 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写入党代会决议。到2004年,在 校学生人数由过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6000余人,长、短期 留学生2000余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 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 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 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7
合作交流
海外学习平台 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 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5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学校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旧金山州 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加拿大道森学院和舍布鲁克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美国威廉玛 丽大学合作建立了7所孔子学院。长短期留学生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秋季在学长期留学生近1700人,其中学历生 占73%。 创新合作模式 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签署了两校合作协议,使该校学生可以与普林斯顿大学学生 同堂上课,接受两校大师授教。
质量工程
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 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3个,国家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教育培养基地3个;拥有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 教学团队9个,建成国家精品课程45门(含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精品视 频公开课9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2门(含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 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教师教育、创意人才、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化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心理学 国家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教育学部 国家级教育培养基地(3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育基地 6
5
师资力量 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校本部教职工近32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000人;有两院院士7人、双聘院士 12人,荣誉教授2人、资深教授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9人、讲座教授3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 家34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 组成员15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6人和新世纪人才17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 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76部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24部教材入选国 家级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5部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第四至六届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4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2001-2014年,共获得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理科基地建设项目、北京市质量工程项目等省部级(含)以上教学建设与改 革项目810项,经费总计1亿2千多万元。 学科建设 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北京 市重点学科;有15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5个博士后流动站, 36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4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第三轮)结果,该校教育学、心理 学、中国史、地理学、生态学5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系统科学3个一 级学科排名第二,共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前五,17个一级学科排名前十,24个一级学科排名前二十。 根据教育部学位办指定的国际学科评估指标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13年该校共有13个学科领 域(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 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和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进入ESI世界前1%,入围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社会科学总论是最先进入 世界前1%的三所内地高校之一。
8
校名 1950年8月30日,在迎接新中国诞生一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打算改换校徽,校长林砺儒给毛主席写信:‚我校拟 更换徽章,随函附呈徽章式样一枚,恭请惠题‘北京师范大学’六字,藉光黉宇,永宝纪念‛,并随信给毛主席送 上宣纸一张。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就收到了毛主席的题字。凡三行。右上角有毛主席写的‚送师大校长‛字样,并 在其中一行字后画一圆圈,写上‚一般用‛,也就是说,毛主席满意的是画圆圈的这一行字。
北京师范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