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风电发展现状

甘肃风电发展现状

甘肃风电项目评价
1.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设立了中国风电未来4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在2050年,风电将满足17%的国内电力需求。

未来风电布局的阶段重点是:2020年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2021年至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2031年至2050年,实现在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甘肃省内重点开发酒泉瓜州、玉门、肃北及民勤等地区风能资源。

“十二五”时期,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启动民勤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到2015年,甘肃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

本项目投资建设符合《规划》的要求,从实施产业政策的角度,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2. 项目所在地具有优越的自然风能资源
项目所处河西走廊具有发展风电产业的优越条件。

风力能量密度大,风能富集区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50瓦以上,风速年内、年际变化小;年有效发电时数长,年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在2300小时左右;风力发电的气候环境好,极限低温不低于零下30摄氏度,空气湿度低,没有盐雾、冰冻等自然灾害,有利于风机寿命的延长;风电场的建设条件好,易开发建设的风电场
大都在荒漠戈壁之中,临近交通干支线,地势平坦广阔,不需占用耕地,投资成本低。

因此,从风电产生的资源角度分析,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3. 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2006年年初,甘肃省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发展目标。

按照规划,2015年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将达到127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工程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二。

国家电网公司加大甘肃电网建设投资力度,提升电网运行管理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电网结构,为风电外送提供支撑。

同时风电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全省电力生产能力,带动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源。

据统计,2010年,酒泉市风电产业完成投资223亿元,完成增加值60.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69%;实现税收1.94亿元,占酒泉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5.84% ,直接吸纳就业8000人。

风电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酒泉地区各类服务业的较大发展。

因此,从市场需求及盈利的角度分析,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4. 项目发展瓶颈
(1)发电容易输送难
甘肃酒泉风电基地首先遭遇的是送出“瓶颈”。

2011年4月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由2010年底的139万千瓦急剧增加到403万千瓦,而甘肃750千伏的送电容量仅为170万千瓦,截至目前,酒泉市累计建成、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项目将达到1162万千瓦。

在风电外送容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只能降低风机的利用小时数。

目前河西一部分风
电已经遭遇“限发令”,一些机组实际处于“空转”状态。

(2)电网调峰能力不足
目前甘肃电网能够承担风电调峰的发电能力约150万千瓦,根本无法满足未来风电所需要调峰能力的要求。

如果要实现河西2000万千瓦风电全部外送,那么就必须在“风电走廊”再建2000万千瓦规模的水电或火电。

但这样就会涉及到水电、火电机组能否适应频繁调峰,电网能否适应系统潮流频繁大范围波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另外还存在其他电源发电量下压、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等问题,因此,各发电企业间的利益平衡和政策调控压力比较突出。

(3)风电技术水平制约
早期生产的风机中有一些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透功能,在有功及无功电压控制方面能力较差,并且并网运行的风电机组抗干扰能力不达标,大量并网后会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冲击。

目前这些问题都有部分解决方案,采取措施电力力质量能够达到标准。

大规模风电上网后,提供电力质量是各国发展风电共同面对的课题。

(4)并网消纳难,基础设施不完善
风电发展早期,在“先干起来”思路的指导下,酒泉选择了“先核风、后核网”模式。

但是没有风电场,电网、调峰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并网消纳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5)经济补贴政策
目前电网加强工程无法获得国家接网补贴。

同时甘肃风能富集区远离负荷中心,电网加强工程投资巨大,如果考虑在西北乃至全国区
域内消纳风电,距离负荷中心的平均距离更远,亟需国家的政策支持。

大规模风电并网也对经营造成了重大影响,包括财务费用、折旧成本、运行维护费用、线损成本、购电成本等多方面。

(6)事故频发饱受诟病
2011年2月以来,酒泉地区频繁发生大批风电机组脱网事故,国家电监会调研后认为,主要原因是风电机组性能与风电场建设运行水平不高,如大唐玉门昌马风电场由于35千伏电缆头制作工艺不合格,致使电缆头全部返工。

此外,酒泉乃至全国各地的风电机组先后发生过飞车、起火、倒塌等重大事故,甘肃成了众矢之的。

综上,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甘肃省风电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辅助配套设施系统化、风电生产技术等方面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些基本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项目盈利的基本前提就不存在,因此强行上马项目会使投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不利于投资发展。

5. 项目建设建议
(1)抓好风能资源详查。

资源详查评价是风电场微观选点的前提,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地点和高度,风速、风功能密度和有效风时数都会有所变化。

因此,当前首先要做好这项最基础的工作。

(2)实行风电同其他电源建设相配套,风电并网和市场消纳问题亟需解决。

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对电网造成冲击,电网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冲击是制约风电并网的突出问题。

在风力发电所占比重较小时,区域电网自身的调峰能力就可以消化间歇性引起
的波动,但随着风电的大规模开发,进一步加强风电开发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协调,衔接好风电项目开发与配套电网建设,确保风电项目与配套电网同步投产,保障风电项目的顺利并网运行和高效利用,建立适应新能源特点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3)风电设备技术、质量有待提高。

与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产量及生产规模相比,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实力。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主要是依靠引进技术成长起来的,风电机组设计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国外,国内低层次技术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

部分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单纯以降低成本方式占领市场,忽视技术进步、产品可靠性等内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已暴露出一些风电设备质量问题。

此外,一些附加值较高的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材料和元器件尚未改变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影响了风电产业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4)规范风电开发建设秩序。

随着对开发风电支持力度的加大,发展风电的积极性很高,但一些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没有落实电网接入和市场消纳方案的情况下,盲目加快风电建设速度,加剧了风电并网运行困难。

同时,个别地区盲目引进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并强制风电开发企业采购本地制造的风电设备,既加剧了风电设备低水平重复扩张,也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扰乱了风电开发建设秩序。

此外,风电并网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风电建设、运行、检修维护和技术监督等环节的管理亟需进一步加强。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国风电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的大背景下,国内风电产业开始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

上游产能过剩、下游需求疲软、并网消纳困难、弃风限电严重、产业链资金压力加剧、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等等,全行业面临亏损风险,发展增速开始放缓。

2014年,风电行业仍然处于消化产能的缓慢调整期,风电行业设备技术都需要在市场倒逼下进行重新选择,短期的投资机会并不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