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泉市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

平泉市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

平泉市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
2018年实施方案
承担单位(公章):平泉市农牧局
县级人民政府(公章):平泉市人民政府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平泉市农牧局
邮编:067500
2018年9月
平泉市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
2018年实施方案
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8〕13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关于做好2018年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农(耕肥)〔2018〕27号)和《关于印发〈2018年果菜茶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的通知》(农农(经作)〔2018〕24号)和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8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冀农业财发[2018]65号)精神,扎实做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平泉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全国食用菌生产大县,河北省蔬菜、果品和养殖业生产大县,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设施菜、林果和养殖业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格局。

(一)“一主三辅”的产业格局
1、食用菌产业:食用菌规模达6亿袋,产量55万吨,主要品种有香菇、滑子菇、杏鲍菇、双孢菇和平菇,香菇、滑子菇产量占世界的25%、全国产量的45%,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位居省内各县之首,注册了“森源”、“润隆”、
“金稻田”、“鑫盛源”等省级著名商标,“平泉香菇”、“平泉滑子菇”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全国食(药)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和全国食用菌集群50强。

2、设施菜产业:平泉市设施菜规模12.9万亩,温室大棚
3.6万余个,年蔬菜产量120万吨,百亩以上的设施菜园区达到286个,专业合作社116家,蔬菜批发市场6个,大型育苗企业1家,有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企业30家,认证品种105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8家,产品总数13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4家,产品总数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

拥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

现已注册了“辽河源”、“清水湾”、“平泉”、“绿之源”等蔬菜品牌。

平泉蔬菜已销往京津及全国各地,同时销往俄罗斯、哈撒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

3、养殖产业:养殖形成了以生猪、肉牛为主,以肉羊、白鹅、蛋鸡为辅的产业格局。

目前,全县建设有规模化养殖小区(场)135个,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3家,畜禽480万头只,畜产品产量8万吨,成为京津重要畜产品供应基地。

4、林果产业:全县果树面积达30万亩,年产优质果品1.7亿公斤,创产值2亿元。

形成了“三优国光苹果示范基地”、“优质板栗栽培基地”、“万亩无公害梨生产基地”、“县
城周围绿色时差杂果基地”和“北部山杏生产基地”等5大板块基地格局。

近邻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具有运距短的区位优势,对于建设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山杏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杏核交易集散地和加工基地,平泉杏仁露畅销全国。

(二)有机肥资源丰富
农业废弃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年农业废弃物总量达140余万吨,其中畜禽粪便55余万吨,农作物秸秆35万吨,食用菌废菌棒50余万吨。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6余万吨,利用率47%,其中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24余万吨(堆肥15万吨、有机肥原料6万吨、食用菌基料3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27万吨(饲料10万吨、燃料8万吨、肥料6万吨、基料3万吨),15万吨食用菌废弃菌棒用于有机肥生产。

山杏壳已被部分利用制作炭基肥。

(三)水肥一体化情况
全县设施菜规模已达12.9万亩,温室大棚3.6万余个,基本采用简易施肥体系,年节水50万立方米,较大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经营组织已配备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节水节肥效果显著。

二、总体思路
(一)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蔬菜产业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蔬菜优势产区、核心产区、知名品牌生产基地,
强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加快形成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方式,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平泉实际充分利用食用菌废弃菌棒、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资源,扩大生物有机肥生产,推广“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和“秸秆反应堆”集成技术模式。

在榆树林子、台头山等蔬菜乡镇集中建立0.42万亩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核心区,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运行机制,引导农户积造堆肥、使用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

(二)主要目标:扎实推进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确保中央财政惠农政策取得实效,实现以下目标:
1、促进化肥减量增效。

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中连片、整体实施。

2017年项目区生产基地化肥用量为每亩使用二铵、尿素等化肥约100公斤,2018年每亩减少使用二铵、尿素等化肥30公斤,总减少化肥施用126吨,实现平泉市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15%,辐射带动全市化肥使用实现负增长。

2、促进有机肥资源利用。

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动畜禽粪便、食用菌废弃菌棒、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肥料化利用。

2018年项目区生产基地每亩增施堆肥1吨,增施秸秆0.5吨,增施生物有机肥1.1吨,总增施有机肥1.092万吨,
有机肥用量提高20%,核心区基地全市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

3、促进产品品质提升。

着力打造一批绿色产品基地、特色产品基地、知名品牌基地,主攻农产品质量,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

2018年平泉市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产品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

4、促进土壤质量提升。

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综合治理,着力提升基础地力,强化产地环境治理。

2018年项目区生产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1%,酸化、盐渍化等问题得到初步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种植与养殖结合水平。

推进蔬菜种植与畜禽养殖在布局上相匹配,在生产上相衔接,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利用畜禽粪便、秸秆、食用菌废弃菌棒等资源积造施用有机肥、加工施用生物有机肥,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二)提升有机肥施用技术与配套设施水平。

集成推广“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和“秸秆反应堆”技术模式,无机有机相结合,充分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

(三)提升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创建水平。

引进试验新型肥料试验示范,发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作用,推进生产过程
标准化、投入品管理标准化,创响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

(四)提升主体培育与绿色产品供给水平。

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试点任务的承担者,引导他们生产有机肥、施用有机肥,培育一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主体,打造一批绿色优质果菜生产基地,增加中高端供给,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四、实施内容
(一)实施规模
以榆树林子镇等蔬菜乡镇为主建立0.42万亩项目区。

(二)实施内容
1、0.42万亩项目区
(1)任务目标:建立0.42万亩项目区。

项目区达到亩施用堆肥4吨(增施1吨),亩利用秸秆1吨(增施0.5吨),亩施用生物有机肥1.1吨(增施1.1吨);项目区生产基地亩均施用有机肥6.1吨(增施2.6吨),总施有机肥2.562万吨,总增施有机肥1.092万吨;亩均减少使用二铵、尿素等化肥30公斤,总减少化肥施用126吨。

(2)实施主体:以榆树林子镇等设施菜专业乡镇为重点,通过乡镇推荐,经实施面积核实后,组织专家遴选出100个以内蔬菜生产经营组织作为实施主体。

(3)补贴原则:遵守“消纳废弃物,补贴有机肥、堆肥”“先建后补”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