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法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法治化,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内容摘要】近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志士一直把实现现代化的法治作为毕生的追求和梦想,但是,由于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深化,使得作为现代政治文明标志的法治很难在中国得以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把法治植根于刚起步的社会主义市场和民主的中国,并逐步的构建中国现代法治的合理结构。

本文通过对于中国法治化一系列的分析,认为法治化是可以在中国得以实现的。

【关键词】法律;法律制度;中国法治化
前言
封建专制在中国的历史中存在了两千多年,所谓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皇权至上”等的儒家思想早已是根深蒂固,这些是中国最传统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而它归为一句话就是人治型社会。

邓小平所言:“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所以,法治化的核心就是民主政治,其深意即国家从人治向法治的变成。

一、中国法治化的含义
(一)法治的含义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了“法治”一词,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个重要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他所强调的是对于法律的服从,以此来延伸法治的明确含义即:法治是指存在于法律是正义的前提下的一种“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的社会状态。

(二)中国法治化的含义
根据我们以上对于法治的解释,可以探究出中国法治化,中国法治化首先是指依法治国的方针的实施过程,是指建立社会服从法律秩序的过程,是指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的社会状态。

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律讲座上提出“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根据党中央的建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个基本方针,明确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中国法制化近程的第一步。

二、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困难
中国的法治化近程刚刚起步,需要面临的艰难险阻还有很多,特别是法制观并没有深入民心,普通的百姓没有共识,观念根本还为构建起来,这是法治化的最为基础的也只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法制观念的普及
法制观念的培育可谓是中国法治化难点中的重中之重,前文已经说过,中国是饱受封建思想两千年洗礼的国家,加之,以法治为重,民主为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又占据极轻,所以,这样混乱的历史阶段也就造成了法律文化的培养,得不到充分的深入时间。

而现在包含法律权利意识、法律权利与义务意识在中国民众的思想中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构架。

(二)与经济相符的差距大问题
在中国法治化的议题下,还有个颇符合中国特色的问题,就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法治化进程十分的缓慢,使得其影响全国的法治化进程,这除了表现在人的法律意识薄弱这一点上以外,还表现在一些贫困的家庭,他们即使知道要诉诸法律,以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也因无法支付高额的诉讼费用而无奈的选择放弃法律的救助手段。

虽然,经济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的解决,但是这种差异问题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法律、法规自身仍不健全
中国的法律是非常年轻的,也在很快的时间内改善着自身的不足,但是这并不能补全,我们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法律建设进程的差距。

今年来,由于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的不断突显,法律的缺漏也不断的显现出来,法律的不完善,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不到位,甚至是法律的空白,都让国家在快速的发展中感到了不适,所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仍是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难点。

(四)法律的执行
中国的法律法规长长面临着一个可笑的问题就是执行难,往往我们的法律已经规定的非常明确了,但是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这主要表现在:1、政府的工作人员自身的法治观念不足,甚至在工作中视法律而无物。

2、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服务意识不足,忽视法律对于效率的要求。

3、工作人员腐败、违法现象长期的存在。

(五)理论无法结合实际
一些学者在作理论研究的时候,基本不去亲身的从事实际的调研工作,常常是随便搜集一些消息,便开始把它们作为理论研究的基本依据,甚至凭空思考问题。

而那些真正的需要实践的法治化理论,却是被拿来当做红头文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以至于,理论无法联系实际,使得中国法治化理论表现的异常繁荣,但是实践无法成行。

三、中国法治化的实现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主导性,加强党和政府自身的建设,改变与法治不适应的领导方式和习惯,创造出适合的并能促使法治化进程的领导层。

中国法治化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讲在维护政府的权威的同时,也要改变党和国家运行中的权利集中化的问题,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力,我们是要建设
一个理性的法治化的政府,使得公权力合法化,合理化。

因此,党和政府的法治化,领导的法治化,就是中国实现法治化进程的重大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钱弘道研究员认为:“法治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公权力的滥用得不到有效的制约”。

所以,想要法治化在中国能够得以实现,第一,就是要解决的,也是最大的问题即国家领导阶层自身的法治思想,政治体制中隐含的法治化的问题。

党和政府要从新认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完善建设,主动的接受法律的制约,“真正落实依法行政,减少甚至消灭公权力滥用的现象,并且引导、促动法治建设。


(二)法律意识的普及与培养
马克思说:“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

”作为一个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国家的一切制度都应是人民自我的规定,人不是因为法律而存在的,相反,法律才是因为人而存在的,而国家也同样为人民而存在。

所以,法律的任何确认都要以人民为基础,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相反而得知,法律的建设和实行是完全依靠人民的,而法治化当然也要以人民为主体了。

即完善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法律的健全和完善
法律是法治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重中之重,首先,对于社会所反映出的问题,特别的法律上的空白进行制定和修订。

以宪法为基准,建立实用性,理论性相结合的法律体系。

其次,对于,长期的执法监督的不健全,要强力的打击,加强群众监督的机制的建设,构建我过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监督体制。

并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

在此建立完善的审查制度,确保一切法律法规都是围绕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制定的。

(四)法学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行政法学家袁曙宏认为“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是法治发展的两个轮子,任何一个轮子的颠簸和缺失都会导致法治运行的失衡”。

法学家的法治理论“不能仅仅是纸上的法治”,法治理论工作者必须同时“感悟实际运行中的法治”。

法治理论工作者必须同时“感悟实际运行中的法治”。

作为法学理论的研究者,参与到法治化的实践进程中去,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参与立法。

其次,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参加法律的实务工作,参与重大疑难问题的讨论。

(五)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晨光认为“目前的法学院校的教育工作仍以解释概念、注释条文、阐述理论、抽象讨论为主”。

为实行法治化,必须要培养法学学生对于实务工作的了解,比如律师式的思考方式,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缜密的思辨能力,使其成为综合性而非理论性的人才。

(六)深化民众对于法律的实际体验
公民对于法律的信赖,是我国法治化将要呈现的一个特点,民众对法律的信赖是指,法律能反映公民的利益要求并予以实现,有学者就指出:“政府守
法程序从一定意义上关系着法律至上观念的成败。

因为完全缺乏对法律的经验,人们尚可以相信法律的价值及其作用,保留对法律的企盼,若是一种恶劣的‘政府都不守法’的法律经验,将会从根本上摧毁关于法律的信念,甚至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信心,更不必说法律至上观念。


结语
中国的社会变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实质上是要完成一个质的转变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法制化的进程也突显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法治化起步时期的特殊性和历史背景,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然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第197页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第293页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第281页
[4] 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群众出版社,1995.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第12页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第116页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110——111页
[8] 徐升权.中国法治化困难与对策[EB/OL].
/blog/user/yujianlawyer/archives/2006/1757.htm l
[9] 刘佳.国法治化的现实基础[EB/OL].
/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 55499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