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汇总.
以上定义共同点:诊断标准都强调症状的 短暂性,都限定要有脑干的症状或体征, 都提出单一的眩晕不能诊断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 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 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000.Stroke,2000,31:2011-2023.
国内知名专家对PCI的争论
王拥军 2006年 支持PCI: 1. VBI=“垃圾筐”,出现持续24 h甚至数天 的VBI诊断 颈椎病=眩晕 3. VBI=历史产物 4. 共识≠指南
李承晏 2008 不宜诊断 VBI 也不太支持PCI 1.国际疾病分类中已没有“VBI”这个病名 2.按“VBI”的诊断标准事实上就是椎基底动脉系统 的TIA或脑梗死,VBI多此一举 3.目前临床上很多VBI并不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疾 病 4.单一的眩晕不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或脑梗 死引起 5. PCI的概念很明确;VBI的概念相当模糊 6.临床上用PCI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和梗死足 够,没有必要用“PCI”来替代“VBI”
苏镇培质疑 “共识”,认为多余(2007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1. 美国医学文献分板和检索系统增强网 (Medlineplus):椎基底循环疾病(Vertebrobasilar circulatory disorders),同义词是VBI和PCI PCI没有取代了VBI 2. 国际上无PCI共识或指南,国内无必要再搞一个 后循环缺血共识 3. 中国“共识”,要有中国的资料:“栓塞是后循 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欧美是这样,中国是 如此? 4. 基本内容源于Caplan的2篇文章(2000年) 5. 个别几个专家的共识
MV 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
我们想了解的问题???
VBI与PCI关系
头昏=供血不足=PCI? PCI与CCCI关系
VBI历史沿革
VBI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Zulch教授通过血 液动力学基础上提出。人们将此概念引申到 后循环,产生了VBI的概念
VBI历史沿革:国外情况
VBI历史沿革:国内情况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1995)第三项中,增加了VBI, 但未列出相应诊断标准
VBI历史定义
1988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提出的VBI标准 1989年WHO提出的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诊断标准 2005年有学者(罗毅)提出了一个初步确诊 VBl的诊断标准
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 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 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 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 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 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一拙手综合征、 纯感觉性国外报道有1%PCI患者可以仅表现为孤 立性眩晕和(或)头晕或听力减退,均说明尚 有一部分后循环缺血时间已超过TIA的时 限而又无脑梗死证据,属于PCI的特殊状态, 类≈可逆性脑缺血发作,可能为缺血持续时 间较长的低灌注现象。
CCCI
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 ICD-167.8 其它明确的脑血管疾病 脑缺血(慢性) 日本厚生省慢性脑供血不足研究班拟订了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①由于脑的循环障碍引起的各种自觉症状(头 重感、头晕等)波动性稍长;②不出现脑的局灶体征;③ 多数伴高血压;④眼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⑤在脑灌 流动脉可听到血管杂音。(2)CT所见:未见血管性器质 性脑病变(希望MRI检查无血管性器质性脑病变,则诊断 更为确凿)。(3)其他:①脑血管造影或颈部TCD检查 等显示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②脑循环测定示脑血 流减低;③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上;④确切地排除可以引起 上述自觉症状的其他疾病。
本文专有名词缩写
PCI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BI 椎基底动脉缺血(vertebrobasilar ischemia)和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fufficiency) 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但当随前循环缺血的病因和机制都被明确, 颈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概念被摈弃,VBI概念 仍被广泛使用
国内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 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导致VBI概念不 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VBI
PCI
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背景:(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 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 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4) 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 /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5)国 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
黄如训等2009年建议
缺血性脑血管病原因包括血流量减少和血 管壁损害,VBI和PCI指前者而不包括后者, 两者都不全面和确切
如果强调责任血管,VBI更好反映病理实质 分类:脑梗死,TIA,可逆性脑缺血发作
(>24h,类似RIND,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分册(ICD-9)的脑血管疾病 分类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颈、基底椎动脉供 血不足
1990年ICD-10神经系统疾病中,在TIA和相关综合征(G45) 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G 45.O),无“VBI”的病名
1997年ICD-9临床修订版一脑血管疾病,在短暂性脑缺血 (43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无“VBI”的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