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
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
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
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
)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
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
)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
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
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
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
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
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
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
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1 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
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什么? (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
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
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
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那么为什么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
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用课件展示小结线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