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体现为三个“找准”:
(一)找准定位,确保工作不走偏。
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务实,准确定位。
对帮扶工作的定位,不是任务而是事业。
工作队淡化功利意识,不把帮扶当镀金的机会,也不单纯按规定任
务开展工作,而是将实现稳定脱贫作为根本目的,着眼长远,通过全面调查走访、慎重讨论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着力激发和培育当地可持续发展动力。
避免出现“为帮扶而帮扶”。
对队村关系的定位,帮扶指导不替代。
工作队积极发挥帮扶指导作用,但不替代村支两委决策,不直接向群众承诺表态,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积极性,维护村支两委权威,确保
分工明确、高效有序,避免陷入权责不清、力量消解。
精准扶贫背景下,动员更多资源用于
扶贫已不是派驻工作队的主要目的,工作队不能反客为主,要为贫困村长远发展构建可持续
的机制,确保撤队后能够继续稳定脱贫。
对工作实施的定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对农
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积极帮助规划设计,精心指导实施,并履行好监督责任。
对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队不包打包唱、充当内行,而是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坐镇指导,并积极帮助联系销售。
(二)找准产业,确保增收有成效。
要实现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
面对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怎样培育脱贫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作队经过慎重研究,结
合当地优势,出台了简洁明了的产业奖扶办法,着力扶持具有“造血”功能的致富产业。
梅兰
坪村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外联内培发展笋竹
产业。
梅兰坪村有2000多亩优质竹林,工作队认为很有发展前景并给予大力扶持。
2016年3月,组织30余名群众前往桃江县马迹塘镇竹笋加工企业、竹笋培育林基地参观学习,开拓眼界,增强信心。
大力实施竹林改造工程,2016年笋竹林修山改造250亩,每亩奖补200元。
2017年改造1000亩、施肥500亩,将奖补25万元。
支持创办鲜笋加工厂,形成年加工鲜笋50万斤的规模,两年奖补10万元。
实施鲜笋收购奖补措施,2017年上半年带动54户村民采
挖鲜笋15万斤,奖补0.2元/斤,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交售鲜笋近8万斤,有效发挥了
脱贫带动作用。
二是创新模式发展综合种养。
2016年实验稻田养鱼15亩,按200元/亩的标
准进行奖补。
2017年发展稻田养鱼200亩,计划奖补4万元,并大力探索稻、菜、蛙、鱼、
鳅“一田五用”模式,将实现亩产值上万元。
同时,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发展其他养殖业,2016年畜禽养殖实施奖补10.2万元,2017年计划奖补20万元。
三是多元结合发展光伏
发电。
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4月投入运行,总投资70万元,年发电量6万多度,每年可增
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
该项目沿溪而建,配套建设亲水平台等设施,既有效利用
了土地,又为当地群众新添了一处休闲去处。
(三)找准关键,确保群众满意。
一是抓队伍配备。
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由市水务局总工
程师谢冬明担任(2017年9月由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长彭灿辉接任后,仍坚持到村指导工作,
每月达四五次),队员由市供销社副调研员李建章、市水务局明山电排管理站副站长裴尚辉
组成。
谢冬明参加过多轮扶贫帮扶,年富力强。
有力的干部力量配备,稳定的驻村帮扶期限有利于形成长期规划,避免工作中的短平快。
工作队延续以前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创新思路,保证了工作质量。
二是抓村支两委建设。
工作队注重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村支两委班子团结有力。
注重挖掘培养后备力量,牵头成立笋竹合作社的脱贫致富典型刘德文2017年当选村委委员,形成良好的示范激励作用。
三是抓政策普惠。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平衡各方关系、确保群众满意,事关脱贫攻坚成败。
工作队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等方面注重老村之间的平衡,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在产业奖扶上,扩大范围,面向全村,确保尽快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
在结对帮扶力量安排上,根据贫困对象具体情况,越是困难的对象得到的帮扶力量越强,从而实现扶贫力度与扶贫需求之间的平衡。
同时,扶贫项目资金由镇经管站管理,按要求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专账,做到“三不、四专”,对项目的实施和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经验启示
村驻村帮扶工作虽然由市直单位负责,不可否认在项目资金投入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三个“找准”的做法仍然值得学习借鉴,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和推广意义。
驻村帮扶工作中,不能搞短平快、“应付式”,要着眼长远,着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培育构建贫困村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立足本地优势,面向市场发展产业,走产业化、品质化、可持续的路子。
要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落脚点,坚守初心,务群众之所盼,做好公平公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