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简介
平凉是甘肃东部主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崆峒区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一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2万,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
区位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自古为关中之门户,是甘肃的“东大门”,素有陇东旱码头之称。
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平定高速连接西安兰州,随着宝平、平天高速和西平、天平铁路及750KV超高压、±800KV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陆续建成,平凉将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西电东送的电力枢纽。
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
公元358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
历史上曾孕育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牛僧孺,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文化底蕴深厚相传西王母降生于泾川回山,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秦皇汉武祭天在莲花台。
境内已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1192处,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
- 1 -
资源相对富集煤炭地质资源量在650亿吨以上,已探明可开采储量74.28亿吨。
华亭煤田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资源量4.3亿吨以上,石灰岩储量30多亿吨,水资源总量13.73亿立方米,现状总用水量2.4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22.3%。
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等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
产业优势突出培育形成了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主导产业。
原煤产量达到2200万吨,火电装机容量420万千瓦。
“平凉红牛”为全国唯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牛饲养量达到103万头。
“平凉金果”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5张国家级名片,果品总产量达到78万吨。
以崆峒山为主的旅游业年接待人数421万人(次)。
发展不断提速“十一五“以来,平凉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2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30.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
投资环境优越具有厚重、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特征和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平凉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和《平凉市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是支持客商投资的重要政策依据。
行政系统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
已有5户“全国500强”企业落户我市。
平凉市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
- 2 -
菜无公害十强市”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十二五”时期,是平凉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全面落实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深入推进,为平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平凉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
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即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着力构筑西电东送、交通、物流“三大枢纽”,创建西部循环经济、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努力把平凉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示范市。
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015年,全市煤炭年产能达到5000万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肉牛饲养量达到120万头,果品总产量达到114万吨,旅客人数达到700万人次,生产总值达到465亿元,把平凉建成甘肃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级。
平凉是一块神奇瑰丽的物华宝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各方客商携手播撒希望,共谋合作发展,收获创业成功!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