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技术概论论文:浅谈建筑光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技术概论论文:浅谈建筑光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建筑光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建筑光环境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建筑中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等共同构成的光环境的设计和控制,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使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建筑空间体验。

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人体工学、心理因素、和环境问题。

着眼于建筑光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从感觉、知觉、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出发,探讨建筑光环境和心理原理之间的关系,为建筑设计和改进光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简介、与光环境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建筑光环境设计实例分析、总结。

关键词:建筑光环境光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视觉心理学空间氛围1简介勒柯布西耶曾经说过:“建筑是体块在光影中巧妙、适当和有意味的变化。

”没有光线,就没有建筑。

建筑光环境是建筑至关重要的组成因素。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线。

而眼睛又是对光线格外敏感的人体器官,因而,心理学中有关视觉和知觉的理论将对建筑光环境设计及其所创造的空间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即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建筑光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并通过实际应用进行具体分析的。

2与光环境相关的心理学原理2.l心理学中有关视觉和知觉的概念和特性首先,我们来看看心理学中有关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动觉、平衡觉等。

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属性、各个部分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与建筑光环境直接相关的人类感觉是视觉,视觉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

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有80%来自于视觉。

人类视觉有许多基本特性和现象,例如明度、颜色、视觉的空间和时间因素等。

明度和颜色比较容易理解,而视觉的空间和时间因素则是指的视觉对比、边界突出、马赫带、视敏度和视锐度等。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如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等。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中国水墨画中夜晚天空明亮的月亮是马赫带现象的典型例子,黑暗的夜空使得空白处的月亮显得更加皎洁、明亮。

a -明暗对比; b-颜色对比;c -马赫带; d -水墨画引起的马赫带现象图1视觉的空间因素虽然视觉是建筑光环境中所涉及的直接感觉,但是,建筑光环境带给人们的并不只是简单的视觉感觉。

它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对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头脑加工综合解释的结果。

实际上,这就是人类的知觉。

在知觉理论中,有关空间知觉的理论与建筑学联系较为紧密,其中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以及方位定向与空间定向等。

在心理学中,许多学者认为对性状的识别开始于对某物原始特征的分析和检测。

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同时,图形组成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和简单性等。

a-良好连续性和封闭性原则;b-对称性原则;c-接近性原则图2 图形组成原则2.2 视觉中的心理学在设计和艺术领域,首要的问题之一是空间问题。

那么一个意象空间是如何构成并被感知的呢?这就涉及心理学中形与背景的关系问题。

在雕塑和建筑中,空间在空间的虚实中被把握。

而这种虚实关系便是通过光与色彩来表现的。

通过对光的知觉及对色彩差异的分辨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应。

法国学者玛丽-诺斯·博丹内在其视觉心理学一文中这样描述:“人们在幼年时就开始将光和阴影作为两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对立实在物来体验,它并不能独自创造出空间的形状和线条,但是它却使得事物变得可以被看见。

”如果没有明暗的分布,空间结构便不会呈现出来。

无论光是否造成了立体感、深度感和不透明等效果,无论它是否传达出精神性,其功能总是在编织、营造一种视觉样式。

在艺术史的进程中,为了创造出一种逼真的空间。

艺术似乎在尝试物体上日光和人造光分布的更逼真反映。

光源不再被看作为观察到的事实,而是被视为有规律的创造。

建筑作为创造艺术的一种,其内部光环境的设计具有同样的特性。

在建筑空间中,光不再是照亮物体使之呈现的东西,而是与事物本身同一的东西。

即使是最细的线条,都变成了光的刺激,变成了一种表现形式。

光成为观察者的存在方式,他远离某种物理模式,人们通过空间中的光而发现自己的眼睛才是发光物体的终极源泉,就像找到了建筑空间的意义之本源一样。

3建筑光环境设计实例分析建筑光环境包括建筑自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两大类。

建筑自然光环境是指通过建筑空间、形体上的开口,将自然光引入建筑物内部从而形成的光环境;建筑人工光环境则是指建筑物内部经由照明设计而形成的光环境。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建筑光环境设计涉及了建筑空间的一些基本要素,以建筑自然光设计为例,自然光通过建筑上的各种开口进入室内,营造出室内自然光环境。

然而,从本质上而言,建筑形体上的开口(如门、窗、洞口、天花等)实际上具备了建筑空间中的一些原始特性,例如,点、线、面、角度和朝向等。

这些原始特性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可以从心理学知觉理论空间知觉的基本原理中得到启发。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对建筑光环境进分析、讨论。

3.l建筑自然光环境空间开口和光线在一个空间场景中,光线对空间知觉的影响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光源作为空间感知的调节器来研究它的空间特性,从而深入理解空间、开口和光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中,将讨论重点放在空间内部而不是外部,在不同的光源环境下,在不同的空间开口中,内部空间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自然光可以从建筑的任何一个部位进入建筑内部,我们对一个空间的感受会随着光线的不同而变化。

我们将以建筑室内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和屋面顶棚等构件围合成的,墙面和顶棚之间形成的空隙,或者墙面及顶棚上的开口将光线引入室内。

因此,开口的方式、构成室内各个面的具体材料和色彩,以及光线照射的角度和光线的颜色,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各种不同的空间体验。

除此之外,上述三个基本元素其排列和设计方式基本遵从空间知觉理论中相关原则。

a-罗马万神庙;b-某建筑走廊空间;c-小筱宅,安藤忠雄;d-六甲山教堂,安藤忠雄图3 建筑的自然光环境如图3a所示,阳光透过罗马万神庙穹顶的开口在墙上投射出一个明亮的圆形,在这里,光线和阴影具有形状的特征,这个形状是空间、开口和光线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图3b~3d中,建筑物墙面上的开口将阳光引入了室内空间,我们可以将这些开口视为建筑空间中的点、线、面在设计手法上充分考虑了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线条方向和简单性的知觉特性原则,在墙面上设计连续的圆形或者长方形开口,光线从缝隙中倾泻而入,空间仿佛是为了一个序列而生。

通过一个又一个重复交错的光影,空间似乎有了一股灵动的气息和脉动的生命。

在这里,光与空间、建筑、材料融为一体,成为同一种事物,人们在这种统一体中感受到空间的本原。

黑暗的存在使光更加珍贵,但黑暗没有空间,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即使一间需要黑暗的房间,也要有一丝的光线来知道它有多暗。

事实上,设计室内空间的光,就是在思考黑暗中的空间需要多少的光,同时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光或者陈述暗。

图4清晰的反映出黑暗和光亮之间的矛盾和统一,而这样的一种空间效果,正是视觉马赫带作用的结果,是建筑师在设计中运用了视觉对比所带来的完美效果,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所引发的视觉经验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体验到了生命中丰富的质感和情绪。

3.2 建筑人工光环境虽然路易斯·康说,自然光是唯一的光使建筑成为建筑。

但是,建筑还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建筑的使用者在欣赏灵动、充满生命力的自然光的同时,也无法离开人工光环境,来为其起居、交往等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成功的建筑室内人工照明设计同样能够改造空间,使之在功能性和装饰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从而带给人美的体验,唤起人们的激情,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情绪。

下图中所示的灯光设计,就是这种设计的例子。

图5a购物中心步行街的灯光设计,使人犹如置身于假日阳光明媚的悠闲街道,同时也起到了完美指向性之作用。

a-光之教堂,安藤忠雄;b-光之教堂,安藤忠雄;c-冥想之庭,安藤忠雄;d–小筱宅,安藤忠雄;e-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图4 视觉马赫带作用a-波茨坦广场改造工程之购物中心,伦佐·皮亚诺;b-拉托列修道院,勒·柯布西耶;c-某住宅室内图5 建筑人工光环境光中有色,光是色彩的来源,反映了色彩的光给予了光线一种不同的气氛。

见图5b、5c。

灯光的色彩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官、情绪、行为、记忆,甚至健康。

不同的颜色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这正是心理学视觉理论中有关颜色对比所揭示的人类视觉的内涵。

4 总结路易斯.康说,我们因光而生,季节因光而被感知,光使人有共同的认知,它置我们与永恒接触。

建筑光环境设计将置身于建筑之中的观察者面前的空间转换成一种视觉复合体,亦或反之,运用人类的视觉心理特性,然后通过一些造型语汇对空间感受进行转译,空间的内在意义由此即被感知。

参考文献:1 ennisCoon【美】.郑纲,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 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 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英)沙伦.麦克法兰.《照明设计与空间效果》张海峰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