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完善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完善


此,她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应当完全取消现行立法意义上的诉讼调 救济措施,即允许其向法院提出申诉。经法院查证属实,由院长
解。④
提出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第二,实体救济。恶意调解损害他人利
对于以上三点观点,笔者认为: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我 益,但是我国由于法律的限制,利益受损人无法提起确认无效之
国现阶段的民商事纠纷解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因为其 诉或请求撤销之诉,故应当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允许利益受损人或
中,强制调解和恶意调解现象不断出现。这些无疑阻碍了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完善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弊端 完善
作者简介:林文旭、方晓婧,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033-02
让步和妥协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但是在对事实作出认定时仍可 能无意识地受它们影响,有时甚至会将调解中对当事人是非对错 的主观臆断带入审判过程,产生“偏一方、疏一方”的主观情绪,影 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二)存在恶意调解现象 在目前的法院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利用法官渴望以调解定纷 止争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利用对方当事人急于实现自身权益的迫 切要求,在法官主持案件调解过程中,一再要求对方当事人予以 让步,对方作出让步并达成调解协议后,在执行阶段却拒不履行 或消极履行调解书规定的义务,使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到损 害。② 二、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方向 很多的学者和法官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和观点,归纳起来具 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调解改革论 这种观点一般对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基本持肯定态度,认 为民事诉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制度的改革应在现有的框架下进行细节性的改 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比如说,汤维建先生。他进一步提 出了完善调解制度的具体方案:为调解制度的适用划出案件范 围,涉及社会公益的民事冲突不宜适用调解制度;形成“调解在 先、审判在后”的程序结构,调解不成再行判决、判决做出后、生效 前,当事人只可和解;将和解制度从调解制度中独立出来,使得和 解与调解形成二元机制;进一步细化调解自愿原则,使调解效果 接近当事人的自我协商解决。③ (二)调审分离论 这种观点主张对法院调解制度作更大幅度的改革即应当将 调解从审判程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审判并行的独立的程 序。具体有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将调解程序从审判程序中独立 出来,实行先调后审,案件调解不成,进入审判程序后不能再调 解。另一种则是借鉴美国的审前会议制度,加强我国庭前准备工 作,将庭前调解作为我国法院调解模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三)调解否定论 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张晋红教授认为,民事诉讼调解无论是 改良还是设立专门的调解程序以实行调审分离,都难以避免其适
2013 · 2(上)
◆法制园地
论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完善
林文旭 方晓婧
摘 要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国内被誉为“优良传统”,在国外则被称为“东方经验”。长期以来在解决民商事纠纷中发挥
着巨大作用,它不仅有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而且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
不断发展,法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弊端。司法实务
存在弊端和缺陷就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和 其他利害关系人提起民事侵权之诉,由恶意调解的当事人共同承
完善,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调 担损害赔偿责任,以实现受损权利之救济。第三,司法处罚。 对
审分离论。
恶意调解的当事人,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后果是否严重等具体情
◆法制园地
2013 · 2(上)
用上的负面效应,而且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同时,在对法院调 其他人的合法利益,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救济和惩罚。
解的立法价进行重新评估后,她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 在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框架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主义法制的日益完善,调解制度的原有立法价值已经消失。基于 程序救济。对于恶意调解,首先应该给予利益受损人以程序上的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一直以来, 是我国法院运用最多的一项处理民事纠纷的结案方式,可以更好 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纷争,对缓和社会矛盾和对抗,消除“滥 讼”现象,维护社会秩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 断进步和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我国 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以 劝压调”、“以判压调”、“以拖压调”“恶意调解”等等,给人民法院 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引起了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不满。因此完 善现有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现实 意义。
笔者先分析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有 关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改革方向的几种观点,进而提出完善民 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弊端 就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而言,在《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诉讼调 解的规定不足十条,而且这些规定比较模糊、笼统,没有具体的操 作标准。 (一)调审合一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采取的是调审合一的模式,即调解贯 穿于审理的全过程,处于同一个诉讼流程中,调解和审判可以动 态转换、交互运行。①在这种模式下,法官在调解中具有调解者和 诉讼指挥者、裁判者等多重身份。 1.存在强制调解的现象 因调解结案能够为法官的工作带来便利,所以很多法官都过 于偏重调解。进而变相对案件进行强制调解。首先,调解可以使 法官用较少的时间办理更多的案件,调解比判决更加简便和快 捷。其次,调解可以帮助法官避免做出困难的判断。最后,调解 结案的风险较小,我国的法院实行错案追究制,如果某位法官办 理过的案件经常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被依法改判,对该法官的 名誉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 2.易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我国实行调、审合一,法官参与调解的全过程,调解不成再作 判决,调解过程中的信息对审理案件的法官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法官在审判中不得将当事人在调解中作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