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玻璃工艺学4-2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质详解
玻璃工艺学4-2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质详解
在水中的溶出度(毫克/米2)
(一)组成
300
1. [SiO4]量越多,化稳越好。
2. R2O 使化稳减弱。
200
混合碱效应:
100
含两种碱的稳定性好
在铅玻璃中更明显
04
14 10
3. RO 压制效应使化稳性提高。
4. 在xNa2O-yCaO-zSiO2中
当 z=3(x2/y+y) 时化稳性最好
玻璃工艺学
玻璃的表面组成和结构 熔制时组分挥发使表面与内部组成不同 各种氧化物对表面能作用不同,降低 表面能 的组分在表面富集。 大气等的作用使表面富硅少碱。
新鲜表面 Si–O–Si Si–O– + Si
表面析晶能力强 使表面具有活性
玻璃工艺学
1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定义:玻璃抵抗水、酸、碱等化学试剂的能力。
高碱玻璃耐水性优于耐酸性
HF直接使Si-O键断裂,生成可溶的盐; 磷酸能将SiO2转化为可溶的水化硅酸盐
玻璃工艺学
6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三)碱对玻璃的侵蚀
1.侵蚀过程
①阳离子吸附
②(阳离子)吸附OH-
③生成硅酸离子或硅酸盐。
硅酸盐玻璃一般不耐碱
2.影响因素
(1) 碱中阳离子吸附能力。能力大侵蚀强。 (2) 碱性强弱。 碱性强,OH- 浓度大 (3) 硅酸盐溶解度 易溶的侵蚀强。 (4) R-O键力大,耐碱性好。 (5)侵蚀程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一、侵蚀机理 侵蚀剂分类
第一类:破坏网络外体,形成保护膜 第二类:不仅破坏网络外体,还破坏网络骨架,不形
成保护膜 第三类:高温气体与SiO2反应,Si沉积于玻璃表面发
黑,如钠光灯
玻璃工艺学
2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一)水对玻璃的侵蚀 1.侵蚀过程
(1)离子交换反应 - Si-O-Na + H+OH - -Si-OH + NaOH
实际是水汽、CO2、SO2等作用的总和。 水汽比水的侵蚀性强。
(五)玻璃的发霉
温度25~37 C ,相对湿度70% , PH=5的条件下,玻璃 只能储存10天左右。
1、防潮 2、杀菌剂 3、减小表面Na+含量:如曝气法、电场法 4、增加表面PH值
玻璃工艺学
9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二、影响化学稳定性的因素
8 12 K2O% 6 2 Na2O%
10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5. R2O3
* 硼反常: [BO3]时化稳性差,[BO4]时化稳性好 * Al2O3 : 少量提高化稳,四面体补网
大量减弱化稳,四面体体积较大。
6. ZrO2对耐酸、水、碱性都有提高
Al2O3 、ZnO、CaO亦有作用 BaO不好
玻璃工艺学
4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二)酸对玻璃的侵蚀 1. 侵蚀过程 酸(除HF酸、磷酸外)是通过水来侵蚀玻璃的。
稀酸的侵蚀性 > 浓酸
不同在于: (1)酸中H+浓度大于水中H+浓度,离子交换速度大
于在水中 (2)酸与ROH发生中和反应
玻璃工艺学
5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2、侵蚀特征:
SiO2含量高时,置换反应速度慢,反应以“中和”、“破坏骨 架”为主——反应更慢 R2O含量高时,置换反应速度快,反应以“置换”、“水化”为 主——反应更快 即:高硅玻璃耐酸性优于耐水性
玻璃工艺学
12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四、化学稳定性的测定 (一)粉末法 (二)表面法
玻璃工艺学
13
(二)表面状态
通过表面处理可提高化稳性。(霜化、涂膜)
玻璃工艺学
11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三)热处理
一般退火玻璃化稳性较好(结构紧密) •硼硅酸盐退火时会分相,可能降低化稳性。与分相形貌有关。
(五)温度和压力
高温高压 化稳降低。 <100C,T10C侵蚀速度提高50~150%
(六)侵蚀介质
种类、浓度、阳离子吸附力等。
Ba+2>Sr+2>Na+≈Li+>Ca+2
玻璃工艺学
7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玻璃的脱片现象
原因: ①表面 可溶性成分溶出后,不溶的高硅
氧成膜脱落。 ②溶液中(或溶出的)多价离子在表面形成含
水硅酸盐薄膜后脱落。 成分:水合硅酸钙镁
药用玻璃不加MgO
玻璃工艺学
8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四)大气对玻璃的侵蚀
(2)水分子可直接进入玻璃破坏网络
Si-O#43;半径比Na+小,玻璃结构疏松化
玻璃工艺学
3
第五节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2.影响因素
R+使化稳变差 。 R2+可提高化稳性,因有压制效应。 高价氧化物可提高耐水性:
ZrO2>Al2O3>SnO2>MgO>CaO>BaO>R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