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与 学 的 反 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与学
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体现,是教师转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及其运用知识的
过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教学中
要有一定的成效,我认为是责任心、爱心和教学艺术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教学要本着“教”
为“学”服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让给
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是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主要
途径。教师应实行角色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
和课堂教学的共建者,真正适应新课标下的教与学。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双主体应该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观点交
流和思想碰撞,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提升。一堂新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合
理、巧妙安排教学进程,熟练驾驭教材,上新课时才能创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才能教态自然。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
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
“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
动发展。
一、以人为本,设计教案
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理解课文内容时,
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
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
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
当然,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差异,设计课堂时要设计好难度不一
的问题,既要让优秀学生学习有深度,又要让一般学生学习有进度,直面班级中的各类学生,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依据情境,巧妙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由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
饱满,自然一堂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学生上课时精神不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不
牢。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调整。
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
积极学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灵的提问答问、主动的寻
难设疑、新颖的解题思路,幽默的语言等。对于这样的课堂积极学情,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目的。
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狭窄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
至有科学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直面,处之泰然,在课堂上尽力转
化这种教学氛围。
比如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既要整体、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英语知
识体系。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温
故而知新,优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反馈,反思教学
课后,教师应该思考课堂上传授了什么给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自己在讲
课中哪些地方引导得好,学生理解透彻;哪些知识没有讲清讲透讲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同时,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调整方向,为下一步更好教学作准备。同时,
也能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研水平。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既体现在课前的引导,又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点拨,
还体现在课堂是对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的提升,将学生零碎的知识转变为有助于提高学生思
维能力的源泉。新课标下的教学,需要我们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人性发展,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