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写错效力[工作范文]

合同写错效力[工作范文]

合同写错效力篇一:合同错误比较研究要约(offer)和承诺(acceptance)是合同订立的基本步骤,也是合同订立过程的始点和终点,即[1]是说完整、无瑕疵的要约与承诺的完成构成一个合同。

然而,这时的合同对于当事人[2]来说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它不涉及合同的效力(enforceable) 问题。

合同的效力一般是[3]指合同与法律的规定相符因而能够得到法律确认和维护的效果。

显然,合同的有效性。

不完全(甚至不主要)取决于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而是取决合同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是否满足了法律上的要求。

合同的订立与合同效力是这样一种关系:订立行为是合同产生的基础,只有合同订立的完成即有合同的存在才产生合同的效力问题;但是合同订立的完成并不表明此合同是具有可执行性的,已经订立完成的合同可能因其在法律上存在瑕疵而被认定是无效的或者是可撤销的,从而使其失去可强制执行的效力。

[4]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很多,如合同对价、当事人的缔约能力、合同的形式、合法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等等。

依大陆法的理论,合同乃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之基本要义[5]在于表意人得依其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上之效果。

法律行为之根本特征在于意思表示,而其得以“发生一定私法上之效果”的必然要求便是意思表示的真实与无瑕疵,也就是说,行为人通过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意思必须与行为人存在于内心的真实意思相一致。

合同是双方行乃至多方行为,故对意思表示真实性要求的基本前提是当事人的合意,这也是合同成立的基本前提。

但合意仍然只是合同有效的必要原素而非充分条件,作为合同有效成立要件的合意应当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下的合意,因为“只有在健全、无瑕疵之状态下所形[6]成之自我决定才值得完全尊重,契约方能确保约定之法律效果之正确”。

故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固然很多,然其核心要素在于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英美法没有像大陆法那样对法律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示的传统,但这并不等于说英美法上没有关于意思表示的理论。

事实上,我们将会在下文的叙述中看到,对意思表示及其真实性的关注,英美法并不亚于大陆法。

意思表示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而且早已演进为一种契约规则,一套法律制度,毫无疑问,它在理论上是十分复杂的,说清楚颇不容易,在实践中由于个案的特殊性而更显得云遮雾罩;且世界各国规制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合同法规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故梳理各国合同法律对这一问题的规定及司法惯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讨论的仅是影响意思表示的一个因素—错误。

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不仅因为意思表示及其真实性对于合同的基础地位,以及错误对于意思表示真实性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至今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而且它与影响意思表示的其他因素(如胁迫、欺诈、乘人之危、显失公平等)密切相关,理清错误的内涵与外延,对理解意思表示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一、错误的概念及梳理错误,是指观念与事实不一致,是主体的行为和意思之间无意识的分离。

我国的词典中将其[7]解释为“不合事实或不合情理。

”然而,在民法学说中,对错误的表述,自罗马法以降。

即纷云杂陈,莫衷一是。

(一)大陆法上的错误概念1.罗马法。

在罗马法上,错误一词为error,有学者将其表述为“对某一对象或标的的不真[8]实认识。

”2.法国法。

法国法上,错误一词为erreur,在法国合同法上,错误作为同意的瑕疵,指合同的订立是基于对实际存在的事实的一种相反的认识,亦即至少有一方当事人对行为的基本条件发生认识上的错误。

这就是说,错误首先是指当事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包括视假[9]为真,或视真为假。

3.德国法。

按照拉伦茨的观点,德国法上的错误泛指某人对任何事情、过程或联系具有不正确的认识,亦即他所设想的或认为的东西不符合现实。

在这里,“现实”一词是在最广泛的[10]意义上理解的,因此心理方面的以及有效力的事实都属于“现实”的范畴。

4.日本法。

学者通常将其表述为,错误指表意者意思与表示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并不为[11]表意者所知。

5.我国台湾地区民法。

按“台湾地区现行民法”第88条之规定,错误者,乃表意人之表示,因误认或不知,致与其意思偶然的不一致之谓也。

所谓“误认”,指表意人因就意思表示内容有关之某特定事项有错误之认识,致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所谓“不知”,则指表意人对其表示行为完全欠缺认识,即该法条所规定的“表意人若知其情事,即不为意思表示”者。

误认之错误,通说均以内容错误称之,以便与不知之错误相区别,且二者之差异,在于前者系认识不[12]正确,非如后者之全无认识。

(二)英美法上的错误概念1.美国法。

合同法上的错误(mistake),美国第一次《合同法重述》第500条对其作了如下定义:“主题的重述中,错误指与事实不符的心理状态。

”《恢复原状法重述》第6条也采用了这一定义。

基于此,有学者认为错误就是一种想法,所谓错误的想法,就是按他人通常[13]持有的想法加以评判,与他人的想法或与我们所称的事实、真象或现实不相符的想法。

2.英国法。

英国学者对错误的定义与美国学者是不一样的。

据董安生先生的介绍,英国学者在合同法上倾向于将错误定义为“系协议错误(agreement mistake),指合同当事人基于对方陈述行为、默示或隐瞒而对合同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错误认识,并基于这一错误认识作出了错[14]误的允诺。

”可见,英美法上的错误含义广泛,其内容包含了大陆法上的错误、误解、诈欺等情形。

(三)《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上的错误概念《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条就错误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错误是合同订立时所作的关于既存的事实或法律的不正确的假定。

”(四)对错误概念的梳理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要条件,作为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的合同行为,不以某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已足,而是要求各方意思表示的一致。

然而,由于当事人的主观意思是内在的,不易为他人所知,故如何探求表意人的主观意思便成为合同法上的一个难题。

按大陆法学者的通常理解,意思表示是由效果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行为构成的。

效果意思是表意人真实的内在愿望,是表意人欲达到的行为目的。

表示意思是表意人通过表示信号传达出来的意思,即表意人在表示意思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或动作在通常情况下他人理解的行为意思。

表示行为即表意人通过语言、文字和动作表达的意在使他人了解其意思的行为。

理想的状态是表意人的效果意思和表示意思相一致,即表意人的表示行为正确、充分地表达了其内在的真实意愿。

然而,现实中,表意人的效果意思和表示意思之间经常发生不一致,导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十分复杂,各国的法律和学理将其区分为欺诈、胁迫、错误、误解、真意保留、虚伪[15]表示等等并相应地设计出不同的调整规则。

错误是导致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不一致的一个原因,也是一种意思表示的法律状态。

作为一种法律状态,显然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错误概念。

在后者,考察错误的着眼点落在表意人的内心意志或行为本身是否与事实或行为人的内心意志相一致,如果表意人的内心意志与事实不符,是认识错误;而如果表意人的行为本身与其内心意志不符,则是行为错误。

这是单纯地对内心意思或对行为本身进行评价。

而法律上的错误只强调意思表示中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不一致,表意人只要能证明这种不一致的存在,即可主张适用关于错误的法律规则。

上面的分析为我们考察各国对错误概念的定义作了必要的铺垫。

首先,大陆法与英美法都将错误限定在表意人对事实的认识或判断上发生错误,并基于此种错误认识和判断而进行了不符合自己真意的表示。

也就是说两大法系都认为错误不包括对对方意思认识或判断的错误,对对方意思的认识或判断错误,属于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范[16]畴,适用另外的规则。

但如果仔细推敲,两大法系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

对引起错误的原因,大陆法上更多的倾向于由于表意人主观原因而导致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即错误的原因是由于误认或不知。

而表意人误认或不知的原因则是可能主观上的疏忽,也可能是认识能力的局限。

但在英美法上,导致错误的原因不限于上述表意人的主观原因,还包括了由于相对方的“陈述行为、默示或隐瞒”等而导致表意人对合同部分或全部事实发生错误认识。

这样实际上将大陆法中作为引起意思表示不真实原因的欺诈、不充分说明等因素都看成是引起错误的原因,而大陆法和英美法上对因欺诈和不充分说明而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是由另外的规则调整的。

其次,英美法上倾向于将错误描述为一种“心理状态”,而大陆法则更主张是一种“不一致”。

关于意思表示的理论中,向有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的区分,即在表意人的真实意思与其表示行为传达的意思不一致时,以表意人的真实内心意思优先,还是以表示行为所传达的意思为准。

至少在语言表述上,使人以为英美法是强调追求表意人的内心真意的,而大陆法更注重维护表示意思的效力的。

但事实上并不如此。

如日本属于大陆法系,但日本是采意思主义的典型,而其他国家,包括英美法国家,一般采用折衷主义的方案,相对而言英美法(尤其英国)更侧重于对表示意思的关注。

各种不同的倾向表明了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法律在追求交易的公平和安全两种价值目标时的不同旨趣。

再次,无论是英美法还是大陆法,都要求错误的发生是在合同成立之时,即表意人认识所涉及的事实是合同成立时已经存在的事实。

强调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其一,如果当事人预计特定的事件或情况将在合同成立以后的某一时间发生,但这种事件或情况后来没有发生,这种判断的失误并不是错误,也不是由错误规则调整的范围。

其二,错误是意思表示中的错误。

而不是履行中的错误。

对于合同成立后发生的履行中的错误,如误甲为乙而进行交付,这种行为尽管也可以归之于对主体的认识错误,但它已不属于合同法上错误规则的适用范围。

调整由此而产生的救济问题,在大陆法上可以适用不当得利的规则,而在英美法上适用对价理论及由此形成的规则。

但赠与合同中的行为错误例外,因为赠与合同以交付为其成立要件,故其交付上的错误也是意思表示错误。

其三,必须是合同在表面上业已成立,即双方的意思表示在外观上看来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在合同表面上已经成立的基础上,探讨表意人是否陷于错误才是有意义的。

最后,造成错误的原因为表意人的误认或不知。

有学者将错误与不知加以区别,认为不知是指不存在正确的认识,而错误不仅如此,而且有积极的谬误认识,即以不真实的观念代替真[17]实的观念,不过,在不知之情形,若表意人知其情形即不为表示的,其效力与错误同。

[18]也许正因为如此,学者多对错误与不知不作平行之区分,而将不知视作错误之原因。

表意人的这种误认或不知是由其自身原因所致,通常表现为疏忽大意,如果一方因相对方故意进行的错误陈述或其他欺骗行为而陷入了错误认识,则相对方的行为就构成了欺诈,该行为适用民法中的欺诈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