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第39卷第3期 朱 林,李应森,冯晓宇,等.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298~300
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 朱林 ,李应森 ,冯晓宇 ,郭水荣 ,谢楠 ,朱树人 (1.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1306;2.杭州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就近几年乌鳢养殖、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我国乌鳢养殖和育苗中存在的一 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乌鳢人工养殖及育苗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乌鳢;养殖;育苗;展望 中图分类号:¥965.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1)O3—0298一O2
乌鳢(Channa argus),隶属于鲈行目(Perciformes)、鳢科 (Channidae)、鳢属(Channa),在我国很多地方有自然分布。 乌鳢又名“财鱼”“黑鱼”“生鱼”“乌鱼”等,其肉嫩味美,营养 丰富,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 微量元素,是一种含有全价营养成分的优质鱼类。乌鳢除食 用外,还有较高的药理作用。我国中医学始祖李时珍在《本 草纲目》中记述其肉、肝、肠、胆均可入药,鱼肉主治五痔、湿 痹、面目浮肿、下大水等。国内外文献均记载:在人体手术后 或产妇“坐月子”期问食用,有生肌补血、加速伤口愈合之功 效。《中国自然资源手册》中记述:乌鳢有祛风湿、利尿及收 敛等药理作用。民问验方:乌鳢分别与冬瓜、赤豆、红枣同煮, 主治胸闷胃胀、肺结核经久不愈。因此,乌鳢一直被视为病后 康复和老幼体弱的健身补品,外科手术后食用,能加速伤口愈 合…,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经济鱼类。乌鳢历来畅销国内外市 场,在东南亚各国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价格昂贵,成为我国外 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在国内市场上,属淡水鱼中较高 档的水产品,价格远在家鱼之上。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对乌鳢需求量增多,野生乌鳢已远远不能满足市 场的需求,因此乌鳢人工养殖技术及其遗传育种技术逐渐成 熟起来。乌鳢对水质、水温适应性强,鱼病少,活鱼耐长途运 输,养殖技术简单,养殖成本低,经济价值高。现就国内外近 几年乌鳢养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乌鳢 养殖及育苗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1乌鳢人工养殖技术 1.1乌鳢单养 由于乌鳢耐低氧环境,因此,可进行高密度单养,产量高, 经济效益显著。乌鳢争食能力强,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相互 残食。因此,单养乌鳢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苗种池以80~ 150 m 为宜,成鱼池以200—400 m 为宜。放养要求规格整 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鱼种。乌鳢不耐高温,常隐蔽于水 收稿日期:2010—10—08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Y1101);浙江省杭州市 科技重大创新项目(编号:20083212A04)。 作者简介:朱林(1986一),男,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与种苗工程。E—mail:252763990@qq.tom。 通信作者:李应森,教授,研究方向为水域生态环境调控、名特优水产 动物生物学及增养殖。Tel:(021)61900411;E—mail:ysli@shou. edu.cn 草丛中伺机偷袭猎物,所以,在乌鳢养殖过程中,应于立夏前 后开始在池塘中种植水葫芦,作为隐蔽物,水草面积应根据不 同季节气温的变化适当调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注意 观察池水和鱼群活动情况,加强病害防治,定期做好消毒防病 工作 圳。 目前国内乌鳢养殖以野杂鱼、冰鲜鱼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在放养乌鳢前,首先解决好开口饵料,应根据放养乌鳢的数量 及不同季节、天气灵活掌握投喂量,夏季是一年中生长的关键 时期,要尽量保证饵料供应。乌鳢虽耐低氧环境,但高密度放 养与长期投饵,水质易发黑发臭,导致乌鳢发病,生长速度降 低。因此,养殖乌鳢过程中应适度换水,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 35 cm以上。2002年,曹振杰等 试验用配合饲料养殖乌鳢, 平均产乌鳢27 720 kg/hm ,平均尾重0.87 kg;乌鳢健壮活 泼,体形完整,饲料系数为1.76。 1.2乌鳢混养 混养,即在家鱼的成鱼或亲鱼池中进行少量乌鳢搭养,以 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提 高主养鱼类的生长率,减少池塘的饵料消耗量,最终达到提高 单位水体鱼产量的目的。乌鳢同家鱼混养时,家鱼的鱼种要比 乌鳢的体长大1倍以上,以免受到乌鳢的吞食。在乌鳢的成鱼 养殖中,不论是单养还是混养,皆须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按照 “四定”和“少量多次”原则投饵,定期注水,坚持每天巡塘,观 察鱼情,并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须指出的是,乌鳢对硫酸亚 铁十分敏感,因此,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慎用或不用硫 酸亚铁防治病害 。张庆杰等 做了池塘主养乌鳢试验, 获得了丰收,0.67 hIIl2试验池全年总产值274 875元,纯利润 86 225.32元,投入产出比为1:1.46,饲料系数为2.69。
2乌鳢繁殖及人工育苗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杜金瑞等对梁子湖和微山湖的 乌鳢进行过形态、食性和生长的研究,并获得人工繁殖成 功 ;60年代之后,很多人对乌鳢人工繁殖做了大量研 究 ,其苗种人工繁殖技术日臻完善。 2.1 亲鱼的选留与培育 乌鳢的性成熟时间,因其所生活的区域不同而不同。乌 鳢亲鱼的来源有江河、湖泊冬捕选留和池塘培育选留。选留 亲鱼的主要标准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单尾体重在0.75— 1.0 kg之间;雌鱼体形稍短而圆,腹部膨大,生殖孔微突稍红, 腹鳍条呈白色,胸部无黑斑。成熟的雌鱼卵巢轮廓明显,腹部 朱林等: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 ..——299--—— 松软;雄鱼鱼体斑纹明显,体表润滑黏液较多,离水时挣扎弹 跳有力,腹部较小呈灰白色,胸部上有黑斑。乌鳢雌雄比例按 1:1混养,并可适量搭养鲢、鳙鱼种,以调解水质。此外,应 特别注意经常加注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新,亲鱼池中央或四周 可种植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利于乌鳢隐蔽、吃食和 调节水质等。 2.2人工繁殖 2.2.1产卵池的准备乌鳢的产卵池以土池为好,不伤亲 鱼,面积20 m 左右,水深以大约1.2 m为宜,催产前用生石 灰彻底清塘消毒,并用网围好。产卵前,可以看到雌雄亲鱼共 同采集产卵场四周水草的叶片进行筑巢,为此,产卵池可用质 地柔软、新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或眼子菜等做成鱼窝。 2.2.2人工催产乌鳢的催产药物种类较多,在生产实际应 用中,常用鲤鱼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 000~ 1 500 IU/kg或DOM+HCG 1 000—1 500 IU/kg。雄鱼的药物 剂量为雌鱼的1/2,一般分2次注射,第1次注射量为药剂总 量的1/3—1/4,以促进性腺的进一步成熟,15—20 h以后注 射第2次。注射的部位一般为胸鳍基部,体腔注射。吴莉芳 等 尝试用HCG+RES+B型激素催产,2次注射,孵化率为 84.1%。 2.2.3 亲鱼的配对与产卵 乌鳢属于凶猛性鱼类,它们在发 情时有领域占领和防卫的习性,乌鳢在争夺配偶时会发生争 斗,致使相互干扰影响产卵和受精,同时也容易造成鱼体受 伤,水产技术人员被亲鱼咬伤的意外也时有发生。因此,乌鳢 人工繁殖的催产应在泡沫箱或水族箱等器具中进行,并保持 遮光及安静。此外,经水产科研工作者的多次实践,多雌多雄 配对或1雌2雄配对催产效果不太理想,以1个泡沫箱1组 亲鱼的方式进行催产的效果较好。孵化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死 卵、死苗,以避免水面被“油封”。 2.3受精卵的孵化 亲鱼产卵后捞出,及时进行受精卵的孵化。乌鳢卵为浮 性卵,浅黄色,有较大的油球,用孵化池静水孵化则易出现鱼 卵聚集成块的现象,即使孵化池整体孵化密度较低、池水溶解 氧含量高,也会出现卵块聚集处局部缺氧而影响孵化率的结 果。聚集成块的鱼卵相互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应该经 常搅动水面以保持水质清新,当卵被风吹或人为脱离鱼巢时, 亲鱼会用口含的方法重新放人鱼巢,提高了孵化率。乌鳢受 精卵人工孵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 掌握。 2.4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的关键是解决好处于乌鳢鱼苗混合营养阶段的 开口饵料问题。刚孵化的仔鱼,体质弱,活动能力差,此时是 乌鳢苗种死亡的高峰期,一定要精心驯养。轮虫、小型枝角类 等浮游动物是乌鳢苗主要开口饵料,轮虫含有乌鳢苗生长发 育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钙质,是乌鳢鱼苗的优质饵料。生产 上一般用浮游生物网捞取轮虫,若浮游生物仍不能满足其需 要时,则可投喂熟蛋黄,并经30~40目筛绢过滤,滤液均匀泼 洒在孵化池内。此外,鱼苗孵出后1~7 d期间有极强的集聚 栖息习性,同时该阶段作为活饵的“红虫”也集群,加上水体 中孵化和排泄废物较多,很容易造成局部缺氧,所以应及时用 适当工具驱散集群。鱼苗经8—10 d的驯养,体长可达l0— 15 mm,体色转黄。 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在苗种阶段当体长出现悬殊分化时, 在鱼群中经常出现以大吃小的现象。为了保证较高的成活 率,当鱼群中有明显的体长悬殊时,要立即分筛,大小鱼分池 培育。这一工作在培育肉食性鱼类苗种时尤为重要。拉网过 筛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鱼体。此外,在饲养过程中 要勤换水,保持池水清新,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pH值在 8~9之间为宜。目前乌鳢人工育苗的出苗率很低,故如何提 高乌鳢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发展乌鳢养殖 业的重要课题。
3乌鳢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乌鳢人工养殖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主要是受种 源、饵料以及养殖技术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制约。一家一户小 作坊式的育苗模式导致乌鳢近亲交配,种质严重退化,因此, 改进育苗模式发展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是当务之急。乌鳢养至 大约250 g之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饵料系数大幅降低,这与 乌鳢本身种质特性还是与饲料配方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乌鳢同其他名、特、优鱼类相比,具有生长速度快,对水质、水 温等生存环境条件适应性特别强的优点,营养丰富,具有药用 价值,市场走俏,因此,比较适合我国广大地区的湖泊、水库、 池塘养殖。此外,乌鳢的综合开发利用内涵广、前景可观,可 以说,乌鳢的养殖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参考文献: [1]丁德明.水产优良品种介绍(连载二):乌鳢[J].湖南农业,1999 (2):22. [2]黄祖平.池塘单养乌鳢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04(9):55. [3]曹和清,徐金辉.池塘高密度单养乌鳢高产技术[J].水产养殖, 1999(2):3—4. [4]常先苗.小水体颗粒饲料培育乌鳢大规格鱼种试验[J].中国水 产,2008(10):42—43. [5]曹振杰,田功太,陈述江,等.池塘配合饲料养殖乌鳢高产试验 [J].内陆水产,2004(2):20. [6]李志忠.主养乌鳢效益高[J].内陆水产,1997(11):15. [7]刘青.黄颡鱼、乌鳢、鲢鳙鱼网箱生态混养[J].江苏农业科技 报,2009—05—01. [8]徐彦山,李刚,顾权,等.乌鳢鱼种和成鱼主养试验[J].内 陆水产,2001(8):25—26. [9]杜金瑞,周才武.梁子湖乌鳢生物学研究[J].水生生物学集刊, 1962(2):54—65. [1O]张庆杰,王庆海,鲁乃大.池塘主养乌鳢试验[J].水产科学, 2005,24(7):37—38. [11]沈维德.名贵优质鱼类养殖技术之八——乌鳢[J].内陆水产, 1994(8):25—26. [12]王坚毅.科学养繁乌鳢[J].水产养殖,2005(4):11—13. [13]王广军.乌鳢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J].淡水渔业,2000, 30(6):10—11. [14]王兴礼,戴一琰,菖士成.池塘中设置网箱繁育乌鳢苗种试验 [J].河北渔业,2004(4):39—40. [15]王振字.池塘培育乌鳢苗饵料技术探析[J].水产养殖,2009 f14):30. (下转第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