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
人才发展的关键在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活力来自改革
创新。当前,在社会各个领域阻碍人才发展、妒忌人才出头、
压制人才成长的保守思想,“见资不见智,见物不见人”的
认识误区,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能充分使用的体制机制
障碍依然存在。突破这些陈旧观念和制度障碍,办法只有一
个,就是改革创新,向改革创新要机制、要人才、要成果。
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要找准解放思想这个切入点。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人才发展速度。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
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人才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
思想解放史。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是科学
发展第一资源”,从“四个尊重”到人才优先发展,从经济
特区到人才特区,人才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解放思想的结
果。必须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以人才发展的新思
想新理念引领人才事业的新发展,真正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
理念和布局。
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要抓住体制机制这个关键点。
体制机制管长远、管根本,创新的难度相对更大。相比体制
机制的突破,政策层面的量变往往能够“四两拨千斤”。以
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积累的一条宝
贵经验。要坚持以人才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先易后
难渐进推动,以点带面逐步突破。对于创新难度大的政策,
要学会“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建立人才特区和改革试验区
先行试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探索,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
突破。对“点”上探索出的成熟的改革经验,要及时提炼上
升为制度规范,把普遍有效的重要政策纳入国家法律法规,
逐步推动体制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
人才的体制机制。
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要抓住基层实践这个突破点。
基层实践是改革创新的丰富源泉,许多改革创新都是最先从
基层得到突破。船小好调头,基层也最好控制改革创新的风
险和成本。要积极鼓励基层抓住影响本地人才发展的瓶颈问
题,围绕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胆探索
实践。要适当引导基层改革创新,认真研究总结基层创新的
经验,让创新探索在基层百花齐放、健康发展。要努力营造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鼓励基层实践者大胆放手
改革创新,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防止“看的指
责干的、干的不如说的”,不让改革创新者流汗又流泪。
搭建“五个平台”完善人才引留机制
引进和留住人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必须围
绕经济发展大局找准切入点,立足发挥优势找准突破点,满
足实践需求找准着力点,谋划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项目,搭
建人才成长宽阔平台,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出效益。
搭建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平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
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 不拘一格引人才。依托十大战
略新型产业领域的核心企业,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采取
聘请政府顾问、咨询、讲学、技术合作等各种方式,鼓励高
层次人才投身我省创新创业。建立本地籍在外英才动态信息
库,健全相关制度,积极开展联谊活动,鼓励返乡创业。突
出“产业、科技、人才”合作的主题,探索创新校地、院企
合作模式,加强政产研学联盟,努力走出围绕人才“招研引
校”,通过人才吸纳全国科研成果的成功之路。
搭建领军人才集聚创业平台。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
同步实施,突出引进带创新创业项目的领军人才,把引进人
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与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
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建立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及
项目政策激励机制,对带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在创
业资助、风投与担保、企业上市、办公场地、科技扶持等方
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聚,不断放大“引进一个人才、办起一家企业、兴起一项
产业、聚集一批人才”的链式效应。
搭建创新人才成长使用平台。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
工程为核心,切实加强国家级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大
力发展各类研发机构,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优秀科技创新
团队,让创新型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支持创新团队参与重
大项目建设,领衔承担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创建功能
完备的创业工业园、中小企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
为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事业平台。
搭建各类人才特色培养平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
人才教育培养信息库,实行分类培养和滚动式管理。分期分
批将党政机关中层以上干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中型
企业高管全部送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轮训一遍。以“招生即招
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为主线,以“学徒对接岗位、
学校对接企业、教育对接产业”为核心,探索职业教育现代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更多的新生劳动者成为技能型专门
人才。
搭建高端人才联系服务平台。切实转变政府的人才公共
服务职能,积极开展以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
科技项目为对象的“三重”服务,大张旗鼓地营造助才干事
创业的政务生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高
标准建设人才公寓。通过在部分学校实施双语教学、设立外
籍特色门诊等措施,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及外籍专家住房、
就医、子女就学就业等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