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王昭君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 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
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认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 《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 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 恃其貌,独不肯与。画工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帝按图以昭君行。及去, 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 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侧面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
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生 离 汉 宫
不 幸 、 孤 苦
一 去
独 留
青冢 向
对 比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
对 比
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死 葬 异 域
孤 寂 、 冷 落
连
朔漠
黄昏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 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汉家青史上, 计拙是和亲。
唐· 戎昱
谁贡和亲策, 千秋污简编。
南唐· 李中
题名妃出塞图 黄幼藻 天外边风扑面沙, 举头何处是中华? 早知身被丹青误, 但嫁巫山百姓家。
毛君真可戮, 不肯画昭君。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 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 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 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 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 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 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 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 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评价昭君出塞
甫
有 这是一部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群山万壑赴荆门, 记载西汉 家乡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 生长明妃尚有村。 佚事传闻 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 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 的笔记体 一生 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 对比 ? 独留青冢向黄昏。 小说 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 画图省识春风面, 不幸 对比 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千载琵琶作胡语, 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怨恨 分明怨恨曲中论。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杜甫
一、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背诵全诗。 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 3、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歌诵读指导: •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抑郁 又带有悲伤幽怨的,所以诵读 时应语气舒缓,节奏略有变化。 前两联宜用叙述语调,尤其 “一去”两句速度要放慢一些, 后一句宜用咏叹调来诵读。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怨恨)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 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 在表达王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在 暗中表达自己的怨恨。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 寓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 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 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之情。
典故,指出昭君悲剧的根源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同情之 意、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对故土深沉的爱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悲 剧 凄 凉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为什么怨恨? 怨恨时间之长 美不得宠 生离汉宫 思念故国 怨恨之强烈
昭君
美不得宠 生离汉宫
思念故国
如何理解这一不协调的首联?(阴柔的 秀丽VS阳刚的伟岸)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
‚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 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 清!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 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
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 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 昭君 诗人 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
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
• •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读懂”的要求与方法
1、理解意象 2、理解意境(把文字还原为画面)
1、关注题目(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经历、思想、 风格) 3、关注首尾句(联)(首句:点题目; 尾句:显主旨) 4、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5、关注文中注释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怨恨 咏 史 抒 怀
才不得用
诗人
漂泊西南 思念长安
怨恨
主旨:
• 借史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 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 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深沉的怨恨。但他不敢明说,所以借 王昭君之事来抒写自己的悲愤,寄托 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回归 夜月魂。”中“春风面”和“环佩” 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明确:
春风面——同感 环佩——借代
齐声背诵全诗.
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 诗歌,找出其中点明昭君 情感的词语。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家乡的自然风光
拟人手法,写出千山万壑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王昭君
唐•张仲素
昭君曲
明•莫止
仙娥今下嫁, 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 牛羊绕塞多。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但使边城静, 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背诵全诗。 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 3、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自主探究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 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先比较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 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 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 华州司马。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认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 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
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
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
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 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 尽致。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
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
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
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主题探讨
• •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 。
•
——沈德潜《说诗醉语》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 前一句起势很高,一般说,高起势的句 子往往衬托着一个英雄式的人物,
•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 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西京杂记》(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 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按图召幸之。宫人皆 赂画工,多者十万, 少者亦不减五万,独 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 阏氏,于是上按图, 以昭君行。及去,召 见,貌为后宫第一, 善应对,举止娴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 复更人。乃穷案其事, 画工皆弃市,籍其家, 资皆巨万。
隋· 侯夫人
明 妃 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八、当堂训练:
1、“群山万壑赴荆门”这句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这句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为下句写王昭君 作好铺垫。 2、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对仗修辞手法的一项。
A、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D、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答案:D(“割据”与“云霄”,“纡筹策”与“一 羽毛”不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