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纳污能力计算2
图 河流一维模型概化示意图
对河段:
cic混合 ex后 k p iu xii()c混合 ex后 k p iti)(
图 河流一维模型概化示意图
2、排污口概化 对有排污口的水功能区或河段,污水排放流量较大的排污
口作为独立的排污口处理;其他排污口,可进行适当简化:
(1)若排污口距离较近,可把多个排污口简化成一个集中的
• 1、河流简化与模型选取 • 2、排污口概化 • 3、混合区的确定 • 4、计算单元和控制节点(断面) • 5、模型参数
二、主要技术问题
1、河流简化与模型选取
水质数学模型有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等。 对每个水功能区,应根据其空间形态、水文、水质特征
选择合适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二、主要技术问题
河流一维水质模型 一维水质模型由河段和节点两部分组成: 节点指河流上排污口、取水口、干支流汇合口等造成河
道流量、水质发生突变的点,水量与污染物在节点前后 满足物质平衡规律。 河段指河流被节点分成的若干段,每个河段内污染物的 自净规律符合一阶反应定律。
图 河流一维模型概化示意图
在节点处,要利用节点均匀混合模型进行节点前后的物 质守恒分析,确定节点后的河段流量和污染物浓度。
2
水文资料调查及设计水文条件的确定:收集研究水域水下地形、 水文站的水文资料(河宽、水深、流速、流量、坡度和弯曲系数 )等,明确每一个河段或水库的水文设计条件。对没有资料的河 段,采取水文比拟等方法确定其水文条件。
一、计算步骤
3
水质控制节点的确定:根据水功能区划和水域内的水质敏感点位 置分析,确定水质控制断面的位置和控制标准。对于大江大河( 和大型水库),则需根据水体的功能用途和环境管理的要求,确 定混合区的控制边界及水质保护目标。
4
确定水质模型及其计算参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零维、一维或二 维水质模型,在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 模型所需的各项参数。
一、计算步骤
5
计算分析:以控制节点的水质目标为约束条件,(采用试算法) 对选定的水质模型进行反解(即逐步调整功能区内各入河排污口 的入河通量,直到控制节点的水质预测浓度达标为止),即可计 算出该水域的水环境容量。当计算水域内有多个入河排污口时, 试算过程应从现状入河量开始,原则上各入河口按同样的缩放系 数逐步调整其入河排污量。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一 计算步骤 二 主要技术问题 三 案例分析
一、计算步骤
• 1.水域概化 • 2.水文资料调查及设计水文条件的确定 • 3.水质控制节点的确定 • 4.确定水质模型及其计算参数 • 5.计算分析 • 6.成果合理性分析
一、计算步骤
1
水域概化:将天然水域(河流、水库)概化成计算水域,例天然 河道可概化成顺直河道,动态水流简化为稳态水流等。水域经适 当概化后,才能够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其水质变化规律。同时, 支流、排污口、取水口等影响水环境的因素也要进行相应概化, 若排污口距离较近,可把多个排污口简化成一个集中的排污口。
节点后的河段以节点平衡后的流量和污染物浓度为初始 条件,按照一级降解公式计算到下一个节点前的污染物 浓度。
图 河流一维模型概化示意图
考虑干流、支流、取水口、排污口均在同一节点的最复 杂情况,水量平衡方程为:
Q干流混合后=Q干流混合前+Q支流+Q排污口-Q取水口 污染物平衡方程为: C 干 流 = C 干 混 流 Q 合 干 Q 干 混 后 流 C 流 和 支 混 Q Q 支 支 混 前 流 和 Q C 流 排 流 排 和 前 Q Q 污 排 污 前 取 口 C 污 口 水 取 Q 口 取 口 水水 口
1、河流简化与模型选取
断面宽深比大于等于20时,简化为矩形河段; 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中,当河段弯曲系数小于等于1.3时,可简化
为顺直河段,否则视为弯曲河流; 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有显著变化的河段,应在显著变化
处分段。
根据广东省河流水功能区的河道特征和水文水质特征,分 二种情况选用不同的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排污口。
上界 12 3
下界
上界
1#
x
下界
概化后的排污口位置为:
x=(Q1C1x1+Q2C2x2+····+QnCnxn)/(Q1C1+Q2C2+····+QnCn)
(2)距离较远并且排污量比较小的分散排污口,可概化为非 点源入河,仅影响水域水质本底值,不参与容量优化分配计算。
3、混合区的确定
(a) 图 污水与河流的混合过程:(a)河中排放;(b)岸边排放
C(x,y)ex pk()x u
{CRH C E E Q y E xu [exp 4u E (y2 y x)ex pu((2 4B E yxy)2)]}
混合区定义
在排污口下游自排污口至功能区控制点或控制断面之间的, 使污染物得以进行初始混合与稀释后达到水域功能区水质 标准的区域称为混合区。பைடு நூலகம்
混合区是污染物自排放口至功能区控制断面达标的过渡区, 是允许超标的区域。
狭长河道:当河流宽度小于200m时,单向河流使用一维断 面平均衰减模型,感潮河段使用潮平均一维衰减模型,感 潮河网采用一维潮平均有限分段水质模型。
大江大河:当河流宽度大于200m时,单向河流选用二维垂 向平均衰减模型,感潮河段使用潮平均二维衰减模型。
西江、东江、北江等河流的流量较大,稀释扩散能力强, 虽然平均水质良好,但由于靠近岸边水流相对平缓,在排 污口下游一定范围内形成污染带,宜采用二维污染带模型 来计算控制排放量。
混合区越小,意味着控制越严格,混合区消失,意味着不 许排放或意味着排放口排出的水质与功能区的水质相等。
混合区的三要素
(1) 位置:重要的功能区均应加以保护,其范围内不允许 混合区存在。
(2) 大小:排污口所在水域形成的混合区不应影响邻近功 能区水质;河流混合区范围不允许超过1~2km2。
6
成果合理性分析:在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游 关系、左右岸关系、水质评价和污染源调查结果、混合区范围等 因素,进行合理性分析。此外,应结合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和污染 源调查分析,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进行 参数的校核和反馈调整,核定控制单元内允许纳污量。
二、主要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