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些年来,自然博物馆发展态势迅猛,然而其规模、数量、类型、区域分布、功能等,均与国外同类博物馆存在差距,与国内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相比,数量也偏少,较难满足社会需求。 一、 自然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一) 数量激增,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80座左右。与整体博物馆建设高速发展同步,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1980年以前,我国独立建制的自然科学场馆不到30座,2010年已有1089座,其中,自然类博物馆412座、科技馆417座、专业科技博物馆260座,在2970座博物馆总量( 国家文物局2010年公布数据) 中,占到了1/3。预测在“十二五”期间,自然博物馆的场馆建筑总面积将比目前增加60%。 (二) 类别逐步丰富,但数量仍显不足 随着对自然类博物馆认识的加深,自然博物馆的门类变得丰富。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以下自然类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应归入自然博物馆范畴: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省博物馆自然部、地学类博物馆、自然科学专题博物馆( 生物、生态、人类、天文、中药等类) ,以及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地质公园、人工生态园、水族馆和活体标本馆等。其中,目前我国全国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只有8 座,占自然类博物馆总数的4.2%,数量仍显不足。 (三) 区域分布不均 2009年统计的190个我国大陆自然博物馆区域分布情况为: 华东地区53个,华北地区37个,华中地区25个,华南地区18个,东北地区21个,西南地区20个,西北地区17个.其中华东地区最多,占27.4%;其次是华北地区,占19.5%;最少的是西北地区,约占9.0%。 我国大陆自然博物馆的区域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作为区域中心级自然博物馆的代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 青海)、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开工建设,填补了在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区无省级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西部地区不均衡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四) 规模偏小 从规模上看,我国11家大型自然博物馆的平均建筑面积为10774㎡,展厅面积为5753㎡,库房面积为1919㎡。其中,库房面积最小的博物馆为250㎡。若将全部自然博物馆纳入统计,规模更小。自然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国家对自然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有关。 (五) 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博物馆的几大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未得到很好发挥。从观众量看,接待观众总数为210.4万人次,馆均19.1万人次,平均1㎡展览面积年接待观众人数30多人,公众参观率低,受教育面自然就小。 二、 关于自然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长期以来,自然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研究、展教三大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博物馆的功能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台湾博物馆学者黄光男指出,博物馆本质上是教育中心、研究场所、学术园地、宗教情怀和文化机构。韩国鸡龙山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Han-hee Cho指出,21世纪的自然博物馆应包括研究功能、教育功能、展示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以及社会福利的提升和改善生活品质的功能。 浙江自然博物馆功能定位以“自然与人类”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宗旨,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只能休闲于一体的现代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馆目标是:通过 新馆建设,搭建标本收藏、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的新的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内涵丰富、特色突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其主要功能包括标本收藏、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生态园林、旅游服务。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提出其建馆目标和功能定位为:将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成为一座融展示与教育、收藏与研究、文化与休闲、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物馆。 三、 现代自然博物馆的转变 面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新宗旨、新目标、新功能,面对社会公众多方面的需求和期待,中国自然博物馆界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借助新馆建设之际进行功能和战略调整,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加快自身转型建设。随着上海、天津、重庆等地新馆在功能定位上的调整,近年来中国自然博物馆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 (一) 从“分类学”到“主题制” 传统自然博物馆分门别类的“分类学”教科书展示方式已被彻底颠覆,代之以“主题制”的展示方式。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展示总主题是“自然.人.和谐”,下设“自然之道”、“文明之路”、和“师法自然”三个分主题,每个分主题下又各设三个主题展区。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以“家园”为总主题, 首层为探索家园,二层为生命家园,三层为生态家园。在展陈模式上,采用展示内容主题化、特色化、个性化,采用知识链、故事线、情节串的方式进行内容串联,将科学知识的内涵融入吸引公众的故事清洁中。比如,在动物星球展区展现非洲草原动物,狮子和斑马并非传统的静态场景式陈列, 设计成狮子做扑食、撕咬斑马等充满戏剧冲突的动作,再辅以视频、多媒体、图版等解读体系,与其他展项构建成一个展项群,从而使各个展区充满叙事情节,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更符合大自然的原貌。 从“分类学”到“主题制”的转变,已成为中国自然博物馆流行的展示趋势。但在总的主题、展览框架及内容设计上,依然存在“百馆一面”的问题。在内容设计上,从地球诞生到人的演化,从澄江动物群到热河生物群……一些中小型馆也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知识体系,原因即在于没有很好考虑自身的角色,没有深入地进行前期的功能定位和内容设计,无法达到应有的展示目的。 (二) 从“过去导向”到“未来导向” 过去自然博物馆的建馆宗旨,主要是为了管理和保存这个充满丰富生命的自然界以及人类文明的世界,是以收藏和研究为其主要目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董玉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既要面向过去,更要面向现在和未来”,应跟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表现能力,充分运用丰富藏品及现代化的展示、传播手段,把最新的实物标本、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主题展览和新技术、新思维传播给公众,以满足各阶层观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博物馆科学知识传播和教育体系,保持博物馆对公众的持久吸引力,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 从展览“物品”到展览“理念” 与传统自然博物馆以展览“物品”为主的功能不同,现代自然历史博物馆更注重教育功能,注重对科学观念的展示和传播。法国自然博物馆在展览主题确定后,需要回答:①展览的主题,要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概念、观念与观点;②展览的目标受众是谁;③展览所提倡的概念是如何通过展示单元诠释的。 展示观念,要求现代自然博物馆在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的设计上,构建以实物为主体的展陈体系,关注展品背后的故事,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解读生物现象的奥秘,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要注重科学发现、自然探索过程的展示,与公众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力争将自然博物馆建设成为自然探索与科学体验的科学中心。 在国内自然博物馆新馆展示体系的设计上,各馆均借鉴了国外自然博物馆在新馆功能、展示理念及科学理论上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功能、馆藏优势、空间布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以“演化”为主线,从“过程” “现象”“机制”和“文化”入手,在“自然.演化”、“生命.环境”、“人类.文明”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其展示体系。 (四) 从 “教育者”到 “辅导员” 从政府的角度考虑,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但传统上,很多自然博物馆依然把教学与教育或教导等同起来。 观众是博物馆存在的终极价值所在。当代博物馆除了传统的收藏和教育功能,更加尊重观众自我架构知识的权利,并进一步重视观众本身的动机、需要、期待、体验等情绪和感官需求。“以观众为本”的理念应贯穿在博物馆策展、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在自然博物馆展示形式的设计上,力图改变近年来自然博物馆娱乐化、模式化的形象,对于每个主题单元需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希望观众以何种方式进入展览思维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推敲, 在每一个主题单元、每一个展项的设计上都力争寻求新的突破,力争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自然博物馆参观体验,激发观众的探索、发现欲望,引发公众对地球生态文明的人文思考。 四、 现代自然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自然博物馆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其设计理念、传播功能、标本征集和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 (一) 场馆建筑设计体现绿色生态概念 绿色生态建筑,具有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利于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为与自然博物馆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契合,选址兴建的场馆多采用绿色生态设计。例如,由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其外形酷似鹦鹉螺,在建筑形态上,引入细胞结构、岩石结构等自然元素; 在建筑节能方面,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自然导光、雨水回收等节能生态技术,使博物馆达到可持续环境设计和绿色建筑的标准。由美国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建筑外型状如山峦,通透空灵的形体宛如浮云飘在青山绿水间,生动体现人与山水的亲近、科技与生活的交融。并对环境资源有效利用,通过太阳能、风能、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双层幕墙等节能手段,使自然博物馆运营成本降低、污染减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 场馆功能定位将从科学教育殿堂走向生态休闲场所 新建的自然博物馆重新定位,除传统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职能外,注重休闲、娱乐的功能。综合了展览、教育、研究、收藏功能的自然博物馆,也应成为市民休闲、社交和自然体验的城市新型公共场所。 几家在建场馆的功能定位: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功能定位为“博物展示、科普教育、科技交流、观赏游览、休闲娱乐”的综合性科学文化场所;赣州自然博物馆由博物馆中心楼、天文馆、植物园和生态休闲等4个功能区组成,集“科普教育、旅游服务、标本收藏、学术研究”为一体; (三) 采用延伸室内展览到户外展项的馆园结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