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大众的含义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
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mass)。
(2)大众的主要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④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⑤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⑥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答:大众社会理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立场上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有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西班牙的奥特伽等。
如奥特伽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社会理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它开始脱离贵族主义立场,并成为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制度的武器,其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
与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一样,曼海姆等同样把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化,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平权化、民主化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看做是大众社会产生的基础,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大不相同。
曼海姆认为,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人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但是,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并把这些活动托付给少数居领导地位的精英人物。
换言之,功能合理化的结果反而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这使得一般大众越来越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的笼罩之中,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躁动。
另一方面,由于“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
曼海姆认为,德、意、日法西斯体制的确立,就具有这样一种深刻的社会背景。
除曼海姆之外,雷德勒、诺曼、阿兰特等不少学者也强调原子化的、不定形的大众的存在是法西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二次大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也出现了一批大众社会论者,著名的有密尔斯、李斯曼、孔豪瑟等人,他们的目的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
①密尔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以管理人员、专业和事务人员、推销人员为主的“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兴起。
白领阶层不但不拥有任何资产,而且仅仅作为大企业组织这架机器上的零件,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的作业或服务。
在高度合理化的大企业组织面前,他们常常抱有一种失落感或无力感,这使得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而在业余生活中则“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
换言之,这种白领阶层虽然在人口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在本质上是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的:他们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
密尔斯认为,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居支配地位的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②李斯曼主要从人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
他认为,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到“内向型”又到“外向型”的变化过程,而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③孔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精英的操纵,而同时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
他认为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答:(1)“拷贝的支配”“拷贝的支配”是日本传播学者清水几太郎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
①现代人处于“拷贝”的包围之中“拷贝”是指传媒提供的二手信息,“拷贝”并不是“实物”本身。
由于环境的扩大化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拷贝”。
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相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们作为“实物”的代替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它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②“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这是因为在“拷贝”制作和提供过程中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
第一条原理是利润原理。
即“拷贝”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营利活动来进行的。
为了获取利润,传媒必须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广泛的受众需求。
为达此目的,传媒会提供满足最广泛的普遍兴趣的“拷贝”,也就是超越人的阶层、群体、职业、学历等社会属性的兴趣,无非就是与性爱、犯罪、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
清水几太郎认为,这种最普遍的兴趣也就是人的“原始兴趣”,这种兴趣存在于人的本能之中;在传媒提供的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面前,如果没有生理障碍或特殊的毅力,一般经不住它们的诱惑。
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大众传媒的宣传主要是通过“拷贝”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来潜移默化地进行,更具有一种“麻醉”效果。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拷贝的制作、采集和分配控制在巨大垄断媒介手中,而一般大众只能作为消费者,以完全被动的态度接受单向的拷贝洪流的冲击。
清水几太郎认为,在“拷贝”带有心理暴力性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屈服于大众传媒机构的庞大规模和它们的垄断地位;对来自传媒的种种刺激已经放弃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在玩世不恭和无可奈何的心态的主导下而自甘于消极、被动的处境。
他们已经无条件地放弃了自己的批判能力,形成了无思想的划一主义。
(2)对“拷贝支配的社会”观点的分析“拷贝支配的社会”是在大众社会理论受众观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其核心是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这个观点的得失之处在于:①清水几太郎的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
他强调了大众传媒对受众和社会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他把受众看做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有失于偏激。
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播是社会成员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并不是全部活动,他们同时还参与着各种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现实社会关系,而这样一些社会关系和实践也必然会对他们接触大众传播产生能动的影响。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答:(1)作为“大众”的受众观的基本观点把受众作为“大众”是建立在大众社会理论上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把受众看做是一群呈原子结构的、砂粒般的、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无抵抗力的。
大众受众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就是,作为“大众”的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有日本的清水几太郎。
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在“拷贝”(也就是媒体提供的二手信息)带有心理暴利性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无条件的放弃自己的批判能力,成为无思想的划一主义。
(2)对作为“大众”的受众观的评价①这种观点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
强调了大众传媒对受众和社会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这种观点把受众看做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有失于偏激。
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播是社会成员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并不是全部活动,他们同时还参与着各种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现实社会关系,而这样一些社会关系和实践也必然会对他们接触大众传播产生能动的影响。
5.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答:(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的主要内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把受众看做“社会群体成员”的观点兴起。
这种观点比较注意受众所属的群体、组织、团体的压力、合力对其本人接受讯息的影响。
这种观点认为,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