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文案

国学经典文案

国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学问,特别是“四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涵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儒家的“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这些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正是国学精粹。

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正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

国学记载并传承了中华文化和文明,国学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当代大学生,需要国学。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他们除了接受学校给予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快速接收、咀嚼、消化着社会上的各种观念、信息。

而他们接收、消化的这些观念、信息又会迅速反馈给社会,与社会产生互动,他们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

更进一步说,他们是携带着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的一个最具活力的群体。

因此,在大学时期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和荣辱观,对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意义重大。

提倡学国学,是对人民群众关于重塑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呼唤的回应。

当前,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开放的国度中,部分年轻人崇尚吃“西点”,热衷过“洋节”,穿“洋牌”,“哈韩”、“哈日”者也大有人在!部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不屑一顾,相反却对国外明星及其生活方式、爱好如数家珍……有些人在追求“西化”的同时,抛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们的人生已经没有了根,他们的思想意识正在出现偏差。

因此,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新时期道德规范,需要传统文化熏陶,需要了解如何做“中国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提供了丰富内容。

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体系应该在对国学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出路还在于与国学教育紧密结合。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第一,有必要把国学教育作为一项工程在高校实施。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国学教育将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在下一代的心里生根发芽。

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有重要作用。

第二,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大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铺垫一生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这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切入点。

第三,学国学是为了学做人,但时代在发展,做人的标准也应与时俱进。

在学国学、学做人的问题上,既要汲取我们中华民族发展需要的精粹文化,还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要接纳新知识、新成果,新理论。

总之,学国学要学得进、走得出,要和其他先进文化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做人的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做人的本领,才能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走向成功。

诚然,国学倡导者们期望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国学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现在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这与当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国学教育相结合,是否能产生良好效果,离不开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离不开全社会风气的改善。

这将是一项更加重大的社会道德工程,积极推动和实施这项重大工程,意义非常,迫在眉睫!国学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国学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

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正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首先,培养大学生节俭朴素的品德。

中国人民一向以节俭为荣,以奢靡为耻。

墨子就提出过“节用”命题,并极力提倡节俭朴素,反对浪费。

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再次感到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得以继承。

其次,培养大学生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

古代的启蒙教育里,就告诫儿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三字经》)。

还有许多治学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等等,都表露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

针对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以为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了的学习态度,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第三,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孔子就曾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名言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使用。

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诚信”思想,能够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创造一种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改革变通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周易·杂卦传》明确提出了“革故鼎新”的变革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则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直强调改革变通。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有没有创新精神已成为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国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并在教育方式上有所调整和创新。

在国学的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条块分析模式,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从“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目标出发,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用传统文化的麟髓凤乳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

在教育手段上,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传统文化。

一些国学经典由于文字艰深,口头介绍学生很难听懂,而板书又受时间限制,这样的难题会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迎刃而解。

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以图而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迹,如甲骨、帛书、绘画、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图;以声而论,如诗词诵读、古曲演奏、古典戏曲片段等,都会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国学普及教育活动。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举行各种相关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国学精粹,按照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要求,熏陶和教育大学生。

利用国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更感受到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学术知识之余也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其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

(作者王培军单位:黑龙江大学)浅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社会上的国学热潮,探讨了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在西方思想和文化浪潮和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冲击下,高等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对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

本文从三个层面即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体切入,论述了国学教育对社会价值观形成、高校思想教育及管理、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学高等教育价值观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流利背诵的《三字经》的头两句。

可如果拿来考考大学生呢,又有多少人能流利的背诵下来呢?绝对是极少数。

难道这些天之骄子们学识还不如幼儿园小朋友?显然不是,而是国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一些以理工专业为主的院校中的缺失。

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大学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何为国学?“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

”“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

”①国学教育,就是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特别是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手段,讲求德、文、言、行,着重于做人的教育。

近来,在启蒙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还有很多以国学教育为主的“现代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反倒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没见什么动静。

那么,大学有必要加强国学教育么?现在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角度简单谈一谈。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特别是“八十后”一代人的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试想,“八十后”这代人大多是看着好莱坞大片和日本卡通、玩着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长大的,和六、七十年代人的生长环境和轨迹完全不同,距离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也渐行渐远。

“八十后”接受更多西方思想和文化,这些与传统文化相比,并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经历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即便经历了也不够深刻,毕竟时间还短,不能证明是正确的。

而一个民族的振兴,既是科技和经济振兴,更是文化和精神之振兴。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舶来的还未被证明的思想和文化能行得通么?“中国为一文化久长的国家。

如一个国家而牺牲它历史上整个的文化,未有不蒙着重大的祸害。

”②正因为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了解到国学教育对塑造中华魂、民族魂的重要性,才在启蒙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了国学教育,掀起了这股“国学热”。

而一直作为新思想、新理论发源地、敢为天下先的大学,为何这方面却偏偏甘为人后呢?其次从高等教育来看。

高等教育的职能就是科技进步、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

而其中的文化传承,对于中国五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明,不能仅仅靠一小部分学中文、历史和哲学的学生继承,而要靠整整一代人共同努力将之继承和发扬光大。

难道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就没有这方面的义务么?古人尚且知道“大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述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难道我们社会主义大学里教育出来的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连千百年前的古人都不如么?那么,象牙塔自身需要国学么?先来看看国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进入大学后,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不用再学了,变成了周末开的可有可无的一门选修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