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分析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讨论了这些室内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介绍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方法。
关键词室内空气;人体健康;污染物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6-0160-0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办公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也日趋严重。
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装潢材料、新型涂料及黏结剂的采用,清洁剂、除臭剂等的广泛使用,使得室内空气中出现了成千上万种前所未有的挥发性化学污染物,如甲醛、甲苯、氨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重视室内空气质量、防范室内空气污染、检测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1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具体地,主要来源于下面几方面。
1.1 室内装修和建筑材料1.1.1 装修装饰材料近年来,我国居民小区、写字楼、宾馆,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建设飞速发展。
由于大量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使得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物成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室内装修装饰的主体材料是胶合板、创花板等人造板材,生产这些板材用到的胶黏剂含有甲醛,部分残留甲醛会逐渐释放,构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
2001年,我国首例室内装修污染伤害案,其涉案室内空气污染物就是装修装饰材料中释放的甲醛 (现代生活中的污染与防治第4页);另一方面,装修装饰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原材料,如油漆涂料及其添加剂和稀释剂、胶黏剂、防水剂、溶剂等,都含有苯、甲苯和二甲苯之类有机化合物,装修后会挥发到室内。
1.1.2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自身释放的有害物主要是氨和氡,氨产生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包括冬季施工过程在混凝土中加入的混凝土防冻剂,以及为了提高混凝土凝固速度而使用的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旱强剂。
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速度。
但是,其中所含氨类物质会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并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不断增高。
释放氡的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石材、砖、土壤、泥沙等,国内常用建筑材料的放射性含量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常用建筑材料的放射性含量/bq·kg-1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列出的建筑材料中,天然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相对较高。
实际上,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除建筑材料外,室外空气、供水、天然气也是室内氡的主要来源。
1.2 室内用品1.2.1 日化产品室内各种日化产品主要包括化妆品、空气消毒剂、虫剂等。
由于各种化工产品的原材料中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氡)或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某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甲醛),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中也含有这类物质。
随着产品进入室内后,这些有害物质即可从化工产品中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
1.2.2 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一些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如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激光打印机等所带来的电磁波、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会干扰室内环境。
1.2.3 室内家具产生有害物的室内家具包括常规木制家具和布艺沙发等。
家具释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是游离甲醛,它来源于人造板的胶黏剂。
制造家具使用的胶、漆、涂料含有大量的苯、甲苯和二甲苯,若干燥不彻底,使用过程中也会缓慢释放。
另外,家具加工还可能产生氨,比如家具涂饰时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含氨水,氨会释放到空气之中。
不过,这种污染释放期比较快,不会在空气中长期大量积存。
1.3 人类活动1.3.1 烹调烹调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油烟和燃烧烟气两类,我国的烹调方式以炒、油炸、煎、蒸和煮为主,在烹调过程中,由于热分解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已经测定出的物质包括醛、酮、芳香族化合物等共计划性220多种。
除了油烟外,我国城镇居民以煤、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作燃料,这些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氰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未完全氧化的烃类,以及悬浮颗粒物。
1.3.2 吸烟在室内吸烟,会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香烟烟雾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经检测出的就有3 800多种物质。
它们在空气中以气态、气溶胶态存在。
1.4 室外来源室外来源包括通过门窗、墙缝等开口进入的室外污染物和人为因素从室外带至室内的室外污染物。
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造成室外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同时,在自然通风或机构通风作用下,这些污染物被输送至室内,当进气口设置在室外污染源附近或正对着室外污染源排放口,而且进气未得到适当处理时,这可能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
2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1 甲醛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可经呼吸道吸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和致畸物质。
大量文献记载,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达到0.06mg/m3~0.07mg/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达到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0.6mg/m3时,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mg/m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细胞核基因突变、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
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
2.2 氡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由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一种产物。
在空气中的氡原子衰变的产物又称为氡子体,为金属离子。
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够形成放射性气溶胶,称为氡射气而污染空气,氡气很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范围内不断累积,引发肺癌及其病变。
2.3 氨氨(nh3)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中,水溶液呈弱碱性。
氨对健康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和腐蚀作用,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窒息、肺水肿。
氨气浓度达到3 500mg/m3以上时,可立即致人死亡。
轻度中毒时,会出现鼻炎、咽炎、气管炎、咽喉痛、咳嗽、咯血、胸闷、胸骨后疼痛等,还能刺激眼结膜水肿、角膜溃疡、虹膜炎、晶状体浑浊,甚至角膜穿孔。
2.4 苯、甲苯、二甲苯苯属于中等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神志恍惚、手足麻木、视力模糊,重者昏迷、死亡。
慢性中毒主要作用于造血组织及神经系统,引起血小板和白血球减少、贫血及出血倾向。
甲苯、二甲苯属于低毒物质。
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反映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时,出现头痛、头晕、无力、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呼吸困难、鼻衄、结膜出血、抽搐、昏迷等症状。
慢性中毒有眼和鼻的刺激症状、贫血、血压低、精神错乱等症状发生。
当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423mg/m3~2 000mg/m3时,可对眼睛、鼻腔、咽喉产生刺激。
苯及其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2.5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大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约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内的有机化合物。
vocs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可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
3 室内空气污染物防治措施3.1 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源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用绿色环保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可以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源,从而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物的产生。
如使用原木木材、软木胶合板和装饰板,而不用刨花板、硬木胶合板、中强度纤维板等,可减少室内甲醛散发量;正确使用透气性差的建筑材料,可避免或减少氡进入室内;正确选择涂料及家具,可以避免或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入室内。
3.2 物理治理3.2.1 自然通风通风换气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不管住宅里是否有人,应尽可能地多通风。
一方面新鲜空气的稀释作用可以将室内的污染物冲淡,有利于室内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有助于装修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尽早的释放出来。
每天开窗通风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早晨10时以后,分早、中、晚通风各20min。
根据居室的污染程度,可选择不同的通风方式。
但要注意,家中有老人的时候,不适宜长时间通风,防止由此诱发的面瘫和中风,室外空气污染很严重时,也不要开窗通风。
3.2.2 吸附法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
它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态污染物,使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在固体吸附剂表面, 在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有焦炭和活性炭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活性炭。
活性炭对对苯、甲苯、二甲苯、乙醇、乙醚、煤油、汽油、苯乙烯、氯乙烯等物质都有吸附功能。
3.3 生物治理采用植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用微生物、酶进行生物氧化、分解。
根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推荐,一叶兰、龟背竹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虎吊兰和吊兰可以吸收室内80%以上的甲醛等有害气体。
芦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m3空气总所含的90%的甲醛。
米兰、腊梅等能有效清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
另外,兰花、桂花、腊梅等植物的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3.4 全面综合治理上面的物理和生物治理方法仅适合于室内轻度污染,如果室内污染比较严重,需要请专业的室内污染治理公司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了。
4 结论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于室内和室外,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氡、氨、苯、甲苯、二甲苯等各种有害气体。
人们通过呼吸作用将污染物吸入体内,结果引起呼吸道疾病、癌症等。
为保护人类健康,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1]王昭俊,赵加宁,刘京.室内空气环境[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白志鹏,韩旸,袭著革.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赵玉峰,赵冬平,赵忠.现代生活中的污染与防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朱天乐.室内空气污染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