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
承载客体— 人类社会经 济系统
人口 社会经济规模
最优 发展水平
抽象
13 /41
3 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
(1)生态内涵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生态内涵具有两层涵义: 第一,水资源所承载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 的极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不超过这种极限 为前提; 第二,由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极限涵义, 所以当达到水资源承载能力时,也必然意味着这 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 能力的生态极限还应当建立在水生态系统的整体 性上。
生态环境与水资源 的定量关系研究较 少,使承载力研究 难度加大 12 /41
从横向上来看,基于研究者考虑承载力的角 度不同,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具体如表所示:
类型 类型名称 考虑角度 表述指标 终极目标 特点
类型一
水资源开发 规模论或容 量论
承载主体— 水资源系统
供水能力
最大 发展水平
具体
类型二
水资源支持 可持续发展 能力论
6 /41
2.
3.
4. 5.
6.
从“能力”的角度定义“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 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 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贾嵘,1998年)
在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技术大刚》中提出水 资源承载能力是“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 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 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 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王浩, 1998年)。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述
Wei wei
1 /41
目
录
1 水资源规划概述 2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 3 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 4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性 5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 6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研究内容 7 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状况 8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9 发展趋势
2 /41
1 水资源规划概述
4 /41
2.2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
•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膨胀,工农业用水猛增而出现的水资源紧 缺以及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水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随之出现。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是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以及人们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 相互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的。 “水资源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的 概念,与其它承载能力一样,源于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一部分。 在众多资源承载能力问题的研究中,水资源承载能力是较为复杂 的一种。但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统一定义, 也很少有专门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专题的研究报道,只是将其纳入可 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国内对于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的论述很多,但也 没有见到统一公认的界定,然而总的趋势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90 年代以来,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观点、概念、 方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 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在未来不同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 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水资源 所能满足其工农业生产及城镇发展需要和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 数量。(蔡安乐,1994年) 在一定区域、一定物质生活水平下,水资源能够持续供给当代人和 后代人需要的规模和能力。(冯尚友.刘国全,1997年) 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 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 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最大人口容量。(许新宜,1997年)
现代意义下的水资源规划是水利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 流域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中进行水资源多种服务功能的协调,为适应 各类用水需要的水量科学分配,水的供需分析及解决途径,水质保护 及污染防治规划等方面的总体安排。 水资源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 撑规划,其目标就是通过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 源的现状,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 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 布局和方案,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活动的重要 依据和准则,促进和保障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水资源调查评价;水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水资源需求预测;节约用水规划;水资源保 护与污水处理再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与供水预测;水 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实施方案制定;规划实施效果 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措施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 设等。其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的一 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水资源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
5 /4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 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 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 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施雅凤等,1992年)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 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的最 大开发容量。(许有鹏,1993年)
10 /41
22.
23力概念分析 任何一个概念的研究,不可缺少的应该 有研究条件,如:时间、空间,历史背景 等;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目的。据 此,可以将上述学者对承载力的概念研究 从纵向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表所示:
11 /41
阶段
阶段名称
时间
承载条件
特点
研 究 目 的
第 二 阶 段
发展阶段
1998-2004年
科技水平 历史时期 地域空间 生态环境
引入可持续 发展作指导
第 三 阶 段
逐步 成熟阶段
2005年-至今
科技水平 历史时期 地域空间
①将生态环境作为承载对 象而不再是承载条件 ②将承载对象联系成整体 考虑,意识到合理配 置水资源是提高水资 源承载力的一个技术 手段
7 /41
10.
11.
12.
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 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汪恕诚,2001年)
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可预见 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 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 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惠 泱河,2001年) 某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 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我为前提,当地水资源系统可 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朱 一中,2002年) 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 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夏军,2002年) 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 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 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或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 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 的最大能力,也即水资源的最大开发容量。(张丽、董增川, 2003年) 8 /41
从社会经济学与环境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界定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即水资源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是 在确定的社会经济状况下,环境系统中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最 大可供给量。(王莉芳、李怡,2007年)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流域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相 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流域水资源系统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 量及社会经济规模。(冯发林,2007年) 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 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袁伟、楼章华, 2008年) 某一区域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 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维持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 力。(陈南祥、班培莉,2008年)
7.
8.
9.
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水资源 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刘燕华,1999年)
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 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下,该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容量。 (李令跃,2000年)。 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 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 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何希吾,2000年)
13.
14. 15.
16.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 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 大的社会—经济规模。(雷学东,2004年)
在一定区域内,在某一具体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和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经过合理优化配置,水 资源支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能力。(方国华,2006年)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 研究》将水资源承载能力定义为:“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 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 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 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2006年) 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 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 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下,某地区的水资源持续支持人类社会 发展规模(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最大支撑能力。(田小娟,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