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李延云教授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不仅与民生息息相关,而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条战线发展的有力支撑。
其中,农产品加工是一种对农业生产中的动植物产品及其物料进行加工的工程技术,是贯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衔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组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延云教授在宏观上长期致力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在应用技术上,把农业生物工程、机械工程等进行有机的集成,实现了用科技服务“三农”的梦想。
勤奋耕耘,硕果累累李延云,1955年生,山东夏津人。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的项目建设评估专家,农产品加工学科带头人。
曾先后在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主要从事国家和区域性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的战略研究、总体规划、设计开发和咨询工作。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一、二、三等奖等6项;主持了《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等10多项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一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课题、主持完成国家、农业部的软课题项目20多项;主持完成国内外各种规划、可行性研究等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除此之外,他还主编出版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果蔬实用贮藏技术》、《棉籽饼粕、菜籽饼粕微生物脱毒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等专著9部。
其中《蔬菜热风与冷冻脱水技术》两次印刷3.9万册、《农作物秸秆微贮技术》3次印刷4.5万册、《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2009年被新闻出版署、农业部、中宣部联合推荐为《全国服务三农优秀丛书》。
从事农业工程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开拓身为我国农产品加工研究软课题研究学科带头人,李延云却是学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
虽然对于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的设计拥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因为农业工程是一门需要生物、经济、食品、系统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的边缘学科,所以大学毕业踏入这个行业之后,他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好地为农业工程事业做贡献,他勇于在实践和理论中学习新的知识,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由于农业工程的学科特殊性,以前从未纳入过我国的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农业工程技术领域的新课题,李延云系统学习了各个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翻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完善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并勇于承担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科学研究难免一次次的失败,他从不气馁,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实验室到项目现场不断地进行试验,不断地破解着一个个难题,自我充实和提高。
此外,他还组织了产品研制和重点技术攻关,比如在棉籽饼微生物脱毒工厂化开发项目研究中,经过一个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带领全课题组人员参加了产品的原理分析、菌种筛选、工艺参数、生产线设计。
另外,李延云先后组织了产品设计、系统试验、试制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为确保棉籽饼微生物脱毒工厂化生产线按计划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根据我国畜禽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严重影响出口创汇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这种现象,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决定开发动物微生态制剂产品,彻底改变我国在畜禽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的现象。
他带领骨干科技人员,经过两年的努力,数不清失败多少次,最终完成了替代抗生素的菌种的筛选工作及产业化生产。
在上级机关主持的鉴定会上,得到了以我国著名生物专家张肇明教授为组长、国内众多专家教授为成员的评审组的一致好评。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一产品的主要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产工艺和生产线先进。
出色的成绩当中,融入的是李延云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当前,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瓶颈在于技术相对落后,在农产品技工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等方面技术储备不足。
李延云长期致力于农副产品加工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在三十多年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研生涯中,奋力拼搏,刻苦钻研,共主持和参加完成了近百项研究、开发、设计课题,其中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占到了五分之一以上,成绩显著。
在工程技术开发方面,李延云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饲料微生态制剂研究开发成果转化项目”、“棉籽饼粕生物脱毒成套设备与技术开发”、“酒精糟和啤酒糟生产生物蛋白饲料技术开发”、“微生物肥料的产业化开发”、“茶业酒的产业化开发”等多项课题。
并且在主持国内首家棉籽饼微生物脱毒工程的研究中,经过将近十年的顽强研究和开发,已经在生产菌种、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检测等方面达到成熟。
特别是在山东、河南、新疆等地建设的棉饼脱毒生产线,棉籽饼棉酚脱毒率达到90%,使该院在棉饼脱毒理论和实践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同时,他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鸡粪快速烘干设备的研制、获得农业部二等奖的蔬菜种子清选设备的研制等。
另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中,李延云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太原郊县,晋中市的榆次等市县的鸡、猪场(户)中推广应用,累计应用于数百万只蛋鸡、上百万只肉鸡和数十万头仔猪。
通过微生态制剂的推广应用,使蛋鸡群的平均产蛋率提高到了十多个百分点;肉鸡的料重比得到显著下降,饲料报酬则相应明显提升,死亡率下降也很明显;仔猪成活率提高近十个百分点,日增重由620.4克提高到690.2克,增重耗料比由1:2.46下降至1:2.36。
经过数年累计,共为应用市县的养鸡、养猪场(户)创造总产值数千万元,新增产值将近两千万元,新增利润达到千万元以上。
他还根据我国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研究开发了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氨基酸冲施肥,这项技术是他利用棉籽饼粕进行生物酶解开发,将饼粕中的蛋白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并将固氮菌和解磷钾菌融合在一起,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和土壤中的部分硅酸盐物质获取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他组织开发的氨基酸冲施肥可使因使用化肥而板结的土壤得到改良,对作物根系的强壮发达具有显著作用,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同时冲施氨基酸肥料方便使用,对大规模的农作物提高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主持联合国粮农组织《湖南平江淡水鱼养殖优化管理课题-淡水鱼养殖水塘的生物修复》课题中。
进行了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进行水质修复的开发,并研究出大规模生产光合细菌的装置,已经在岳阳水产研究所养殖水塘进行了生物修复试验,试验3个月表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降低15%,COD降低30%以上,溶解氧增加80%以上。
效果明显。
执着奉献追梦之路永不停歇这些年来,李延云主持了大量的国家和部委委托的研究课题。
他主持完成的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法规研究》、《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概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产品指导目录》、《农产品加工业国内支持研究》、《农产品加工业中外比较研究》、《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扶持与服务政策研究》、《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发展研究》等7项成果,受到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好评,为国务院和农业部在制定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他还主持参与了农业部《食用菌热风干燥加工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是我国第一部食用菌干制加工的技术规范。
科技部重大项目《小城镇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及技术集成研究》,农业部“948”项目。
主持完成了《西藏十一五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全国水稻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等超过亿元的省部级专项规划60多项,用于指导全国和有关省市的产业发展。
主持完成了北京市沟域经济研究课题—《北京梨树沟休闲农业总体规划》、《临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及规划》、《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青海省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发展规划研究》,主持完成《委内瑞拉法肯州芦荟产业项目建设规划》、《蒙古国色楞个省农牧业发展规划》、《苏丹白尼罗糖业有限公司饲料厂规划》、《中国新加坡食品园宝能产业园区的规划研究》、《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等研究、规划项目。
共涉及的投资额超过500多亿。
并将战略分析、swoat分析、回归分析等现代咨询理论应用在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中。
李延云还受邀到俄罗斯、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委内瑞拉、缅甸、苏丹、蒙古等国开展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制定,收到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作为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积极开展博士后研究课题:“都市型休闲农业体系构建及规划设计研究”。
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要点的回顾与总结,形成对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概念的内涵界定及其特征和类型认识。
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许多国内知名的企业家纷纷邀请他去企业把脉,无论是在国家扶持农业企业政策方面还是企业自身存在的技术方面的问题,李延云都能正确的给予企业指导,同时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任,李延云在为企业和政府进行现场分析把脉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深入合作,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咨询服务,为本单位创造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李延云为本单位联系承揽的咨询服务创收达到2000多万,为单位创造了丰厚的效益。
作为咨询研究室的主任,带领着一批高级咨询专家、博士、硕士开展着各种业务工作,他采用的是亲情化管理,有事主动和大家商量,安排大家工作前先询问有什么困难,主动关心下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心年轻人的成长。
很少批评下属。
指出大家的不足也是采用单独交流的方式。
赢得了大家的拥护,使得整个团体充满积极向上的一种气氛。
在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李延云对生活同样充满热情,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他喜欢学习新知识,他热爱生活,热爱摄影、唱歌,曾获得国家农业系统业余歌唱比赛二等奖。
中央国家机关情系三农摄影大赛三等奖。
对于李延云教授来说,奉献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生命不息,追梦道路上的前进就永远不会停止。
他正是这样坚定不移地奋斗着,以胸中所学和满腔热忱服务于“三农”,实现着梦想,诠释着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