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研究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研究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研究1——以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例闫欢刘绩宏霍美辰2引言: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蓬勃兴起,新媒介已经成为媒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日益紧密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正向或负向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与人们对待新媒介态度的正确与否,以及进一步,人们使用新媒介能力水平的高低,归结起来就是取决于人们新媒介素养的高低,而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媒介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媒介习惯的特殊性,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要程度要更加严重些,相对的,大学生具备相应的较高的新媒介素养,就也成为大学生谋求发展、完善自身、促进自我目标顺利实现的必备能力。

由此,我们对长春两所高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管中窥豹,以小见大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的处于的什么样的水平与状态,并由此出发能对更高水平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性的开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正文:研究目标:得出大学生新媒介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概况,以及涵盖6个维度层面的新媒介素养水平。

探索出大学生与新媒介环境的互动习惯,以及这种习惯对大学生自我目标的确立、实现的影响。

从而更加全面理解并正确引导这种人媒生态互动,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最终为促进传受双方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新媒介生态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长春市大学本科生被试情况:专业分层情况下的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抽取被试500名,现场发放问卷,实际回收425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30份。

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46人,包含了文、理、工三个专业类型的本科生,年级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

研究工具:1、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自编):此问卷由焦点小组讨论并借鉴其它相关调查问1注:本研究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的资助。

2闫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绩宏,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07级新闻专业研究生;霍美辰,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助教。

卷和量表自编而成,考察新媒介对象以网络为主,并辅以手机媒介素养的测量,将新媒介素养操作为六个维度层面,并对应六个变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使用、分析、评价、制作、自我完善、促进媒介生态良性发展的传播者。

每个维度变量也被进一步的细化操作,通过不同的问题加以考察。

2周重测信度分别为0.63、0.65、0.58、0.65、0.68、0.73。

自陈与他评显著相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问卷详见附录二)2、调查统计的抽样、录入、分析工具为Excel 2007版、Epidata11.0版SPSS统计软件16.0版本研究结果:一、首先、具体变量划分如下(详见附录二)二、对以上各个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的描述分析如下1、首先是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问卷的满分是204分,(除去5道使用情况描述的问题)330位被试的实际有效得值在【104,196】之间,标准差为16.73016,具体分布的线性图1如下所示可见,被试的新媒介素养得值分布基本上成正态分布,且较集中与127—170之间,最多的人数出现在158,但是即使是人数最多也不过是14人,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总体数据的标准差是16.73,可以说处于离散的分布状态,而且从均值145.77看来,被试的新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且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

2、子变量:操作:技术近用如下表具体数据频次分布图如下注:横坐标为各被试的该变量的得分,纵坐标为该变量得分的对应的被试个数,从而可以直观的得到被试该变量得值的分布状况。

如无特别说明,此类型图表坐标定义同上。

从图中可见,被试的对新媒介的技术近用大多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该维度的满分为43分,但是得值23分以下的被试达到74.5%,结合我们对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的描述性调查,被试最常使用的网络媒介功能前三位依次是,浏览网页、影音娱乐、聊天,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很普及,有57.5%的被试选择网络为生活学习时最常用的媒介但是他们对新媒介的使用还是停滞于较低水平状态。

这种被试得值在低水平集中情况在制作这一新媒介素养维度上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子变量:制作(操作为2个维度)总体情况如下从上面的线性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被试的分值主要集中在2-5的区间,相对于8分的满分,这实在不能算是高水平,得值在3以下的达到了48.2%,4以下的达到了76.4%,而且整体数据的标准差为1.642,说明被试的调查结果集中性很强,几乎都分布在均值3.86附近。

这就进一步表明了大学生被试在技术想过层面的媒介素养的缺失。

尤其在层变量的第二操作维度,及对自主参与网络传播活动,管理、制作网络媒介产品的意识、技术能力的考察上,75.4%被试的调查结果为0。

可见大学生在新媒介技术素养方面的严重确实,作为使用者,也只是局限于低水平的一些新媒介功能与技术的使用,而作为主动的管理者、制作者,通过自己的媒介行为推动新媒介的技术发展,在这方面,大学生被试的能力构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准确的考察关于技术层面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真实、细致的状况,我们实现对被试进行了非计算机相关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划分,但是通过事后加权之后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即使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这种新媒介技术层面素养的低水平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这不能不说是值得我们媒介素养工作者、研究者注意的问题。

作为整体新媒介素养这个能力金字塔的底部基础的技术素养,它在大学生被试上体现出的不足与缺失,必然会制约整个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快速、健康、持续的提高。

各维度数据分析如下为了更直观的理解,下面给出每一维度的数据分布图,维度1:了解网络媒介制作、传播的机制与过程维度2:自主参与网络传播活动,管理、制作网络媒介产品的意识、技术能力而对于另一个新媒介素养的维度变量评价来说,则出现了两级分化的情况。

具体数据频次分布图如下如图所示,被试在此维度的考察结果上集中于两个峰值,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得值为8的被试有76人,得值为7的被试有31人,和为107人,可以是说7、8数据集中的一个峰值,而另一个峰值上,得值为11的人有97个人,10的为49人,加起来共有146人,也就是说有253个被试集中于这两极,而对于330个被试总量来说不能不说这种两极分化趋势很明显。

这一点在数据分布2.007的标准差上也有所体现。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对新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上,(本研究主要操作为对新媒介内容真实性的甄别)集中于中上等和上等两个水平,极值为8和11,这就说明了大学生对新媒介传播的信息的分析水平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有相当多的被试(51.9%)拥有自主鉴别,正确分析新媒介内容的素养能力,但是也有49.1%的被试在日常的新媒介信息的接触、分析中还是有自身的问题与迷惑存在的。

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手段,帮助这部分大学生完善自己对媒介内容的分析鉴别能力,使大学生整体的新媒介素养得到普遍,均衡的提高。

下面是本研究重点考察的三个新媒介素养层次变量的分析结果子变量:评价总体分值数据如下表具体数据频次分布图如下由图可知,此变量的被试的得值几乎成正态分布,数据集中于35—43之间,有64%的被试得值集中在这个区间,但是标准差4.5说明这种集中趋势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被试的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均值38.75上下浮动。

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学生被试正确、理性评价新媒介传播的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大多处于中等水平状态,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而正确评价新媒介的信息,是正确对待、使用新媒介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人媒和谐良性关系的关键所在,而大学生被试这种整体的均衡性的评价素养的确实与不足,将制约上诉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各种办法努力解决大学生此层面新媒介素养的水平不高的问题。

而本研究将此变量操作为以下6个维度,每一维度的被试得分情况如下分析此子变量上被试的得值基本成正态分布,且集中中等水平6个维度的被试得分数据分布情况见下表而从上面的描述统计表可以看出,色情暴力等不良传播内容传播行为的抵制与批判和政治经济角度探究传播行为内在机制,并由此出发对传播内容、现象予以客观深入评价,这两个子变量维度,被试分布相对均匀些,(两者的标准差分别为1.432和2.523)但也大多集中在中等水平。

如对于色情暴力等不良传播内容传播行为的抵制与批判,这个变量66.6%的被试得值在4—7之间,(满分为8)而政治经济角度探究传播行为内在机制,并由此出发对传播内容、现象予以客观深入评价,这个维度,则是有63.9%的大学生给出的答案集中在10—15之间,(满分为20)其他四个子变量维度,被试多趋向集中于高值。

比如宣传思想观念、传者主观的刻板成见【0,8】这一维度,得值在6、7的被试达到66.3%,而内容背后体现的社会流行文化(娱乐文化)【0,4】,86.2%的人得值在3、4. 伦理道德角度评价传播现象与行为【0,8】这个子变量维度,65.5%的大学生得值在6、7.而在维度网络虚拟性的充分认识【0,8】上,得值6—7的人也达到了52%。

所以可以说在子变量评价各个维度层面上,被试大多集中于高值,也就是说被试的素养水平比较高,但是在正确对待、抵制色情暴力内容和能从政治经济角度深刻理解新媒介传播的内容和行为的背后机制,理性、客观的处理好相关的媒介信息传播内容和现象,则对于大学生被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也就为我们的针对这一新媒介素养层面开展的教育与培养提高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6、子变量:自我完善(5个维度)总体数据情况如下在这个维度变量上,被试的分布也相对较离散,标准差为6.278,但是还是有明显的峰值存在的,59—61就是一个相对的被试得值集中区间,但是也只有23%的大学生处于这个水平,78.7%的大学生被试得值类似于正态的分布于[48,63]之间。

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合理有效的利用新媒介促进自我目标的建立和实现这一较高级的新媒介素养维度上,一般处于中等水平,亟待媒介素养研究者、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提高这方面的思想力和行动力,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新媒介素养,真正成为新媒介环境中理性智慧的媒介人,而不是传统观念上消极被动的弱势个体而此维度变量的5个子维度具体数据分布如下表而此5个维度的被试得值分布频次表依次如下维度一:主动选择、思考网络技术、内容对自身发展的贡献维度二:通过主动的接受与传播行为,有效的综合利用媒介促进目标实现(精神、物质)维度三:网络依赖:对网络在生活角色正确定位维度四:网络审美意识的主动性维度五: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情感管理问题。

比如对待网恋、网络聊天和在博客中发泄情绪的现象而对于这个子变量五个操作维度的分析,则得到以下的的结论首先这五个子变量维度被试的数据分布线性图如下表,由上可见度一:主动选择、思考网络技术、内容对自身发展的贡献和维度二:通过主动的接受与传播行为,有效的综合利用媒介促进目标实现,被试的得值集中趋势并不明显,这从标准差就得到了反映,分别为3.93249和3.13854,高于其他3个维度,离散的分布于中间取值区间,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自主选择、思考、并利用新媒介促进自我目标的建立与实现上,大多处于中等水平。

相关主题